- 减贫与发展(2017)
- 单德朋 郑长德
- 977字
- 2025-02-18 01:06:00
3.5 结论与评论
与全国整体相比,西部地区面临的贫困减缓形式更为严峻,尤其是在经济增长减贫效应趋于减弱的背景下,如何实现西部地区可持续贫困减缓是其面临的重要问题,关乎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章从产业结构、劳动密集度角度对西部地区贫困减缓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构建了产值结构和劳动密集度影响贫困减缓的理论模型,认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对贫困减缓具有正向效应,三次产业部门的减贫效果不同,并且经济增长的劳动力密集程度越高则经济增长的贫困减缓效应越显著。利用2000—2010年西部十二省区面板数据对经验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分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文章主要结论有:
第一,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对贫困减缓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且保持稳健。但经济增长的贫困减缓效应在农村和城市地区有所不同,经济增长对城市贫困减缓的作用要大于农村地区,主要原因在于城市贫困人口参与经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更高,且就业成本相对较低。
第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部门结构能够对贫困者收入提升产生显著且稳健的影响,三次产业部门的减贫效果各有不同,并且三次产业部门在农村和城市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减贫效果最为显著,第二产业减贫效果最弱。分农村和城市来看,第一产业对农村贫困减缓的作用小于城市地区,但第三产业对农村的减贫作用大于城市地区。劳动力密集程度的差异是三次部门结构减贫效应不同的原因。
第三,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劳动力密集程度对贫困减缓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减贫弹性在城市和农村均为0.06。另外,西部地区贫困减缓存在收敛性,贫困人口有陷入慢性贫困陷阱的可能。并且结论还显示教育水平提升是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减贫的可靠选择,但由于指标选择的问题,基础设施对西部贫困减缓的作用并不明显。
本研究的政策启示为: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贫困减缓,提高经济增长的减贫弹性,其关键在于一方面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高速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要重视经济发展方式对贫困减缓的作用。劳动力吸纳能力更强、对本地贫困群体更为包容的经济增长方式更有利于贫困减缓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契合本地资源禀赋,着力促进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其他非农产业的转移,实现第一产业冗余就业的有效利用。此外,着力提升西部贫困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并且降低贫困人口尤其是农村贫困人口参与经济活动的成本,减少产出向贫困者收入转化的漏损是实现持续减贫的可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