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动能转换的需求及资源困境

2018年,我国GDP总量已达到90万亿元,较1978年增长超过240倍,剔除通货膨胀等因素后的实际增长也达到36倍。我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然而,回顾来路,并非一切都一帆风顺;放眼未来,如果一成不变,也难以继续一路高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放缓甚至开始负增长,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外需动力迅速萎缩。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大幅下滑。此后,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逐步回暖,出口情况有所好转。但从外部形势看,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趋缓。这些国家和地区试图通过推进“再工业化”重振制造业,削减贸易赤字,平衡“虚”“实”经济。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各种国际贸易规则也面临重构。我国出口保持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很难维持,加之国内房地产等市场的调整,我国经济进入了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经济增长速度整体上持续放缓。到了2019年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速度降至6.2%,见图1-1。

图1-1 我国GDP同比增长速度的变化

(来源:国家统计局)

外需动力萎缩的同时,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拉动作用也在减弱。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加大,环境对资源消耗的承载能力几乎也达到极限。我国能源资源总量很大,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目前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53位。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否则无论是资源还是环境的承载能力,都无法支撑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寻找一条资源更省、效率更优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这对经济增长新旧动能的转换进一步提出了迫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