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性别失衡

出生性别比偏高即出生婴儿男多女少,导致中国的失踪女性现象和性别失衡。伴随着出生人口达到婚姻年龄,这种性别失衡表现为婚姻市场上男多女少,男性存在婚姻挤压。

(一)出生性别比

出生性别比是活产男婴和女婴的数量之比,通常用每100名活产女婴所对应的活产男婴的数量表示,正常范围为102~107。中国的普查数据和历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出生性别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升高,到2000年之后在120左右波动,近来开始下降。

出生性别比的水平存在争议。目前有很多部门统计了中国的出生性别比数据,但数据并不一致,甚至差距较大。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有出生性别比数据,但存在因计划生育考核而带来的瞒报漏报问题(Zhang and Zhao,2006)。公安部门也根据户口登记数据统计了出生性别比,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有1300万人没有户口,大部分是因为超生而没有上报户口(李林,2015)。国家统计局统计了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许多学者对这些数据的质量进行了评估(Zhang and Zhao,2006;Goodkind,2011;Cai,2017),发现这些数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低年龄组的瞒报漏报问题,至于是男孩漏报多还是女孩漏报多也存在争议。

在讨论数据质量的时候,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直接比较或者分析出生性别比的数值,而忽略了影响出生性别比统计的一些基本因素比如样本量(乔晓春,2006)。实际上,由于历年调查样本量的变化,即使在没有性别选择性流产状况下的出生性别比可能的区间也非常大,偏离正常水平。而仅仅通过观测到的出生性别比并不能准确判断出出生是否受到性别选择性流产的影响。

出生性别比存在明显的孩次差异,随孩次增加而升高。1982年的普查数据显示一孩和二孩出生性别比正常,三孩及以上孩次的出生性别比为110.1,高出正常水平;2000年的普查数据显示,一孩出生性别比为107.1,基本属于正常范围,二孩、三孩及以上的出生性别比都在150以上;2010年的普查数据显示一孩的出生性别比也已经达到了113.7(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1993,2002,2012)。而随着生育意愿和行为的转变,出生人口的孩次构成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1990年普查数据显示一孩出生数量占总出生数量的49.50%,而2010年该比例达到62.17%(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1993,2012)。孩次构成发生了变化,不同孩次对于总的出生性别比和出生性别比变化的贡献也不同。2000年普查长表数据的出生性别比为119.92,2005年的出生性别比为120.5,高于2000年。但如果使用2000年的出生孩次结构把2005年的出生性别比标准化,则2005年的出生性别比降为118.6,低于2000年(Goodkind,2011)。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一孩出生性别比也偏高,这在根本上与普遍存在的男孩偏好有关,而生育水平的下降,不管是严格的生育政策限制还是自身比较低的生育意愿,加剧了这种现象。当前,低生育率不再是生育政策的结果,而是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人们低生育意愿的反映,单独二孩和全面两孩政策并没有达到提高生育水平和数量的预期也证实了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人为了保证生育男孩,会在第一孩就实行性别鉴定和选择性流产,微观数据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Jiang et al.,2016a)。

除了孩次差异,出生性别比还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各省份的出生性别比变化会影响全国的变化,全国出生性别比的变化是各省份出生性别比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蔡菲(2007)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各省份对全国出生性别比升高的贡献,发现有11个省份对全国出生性别比的升高影响较大(贡献率在4%以上)。王钦池(2014)利用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和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发现出生性别比仍然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人口大省对出生性别比偏高的贡献仍然较大。Jiang et al.(2017)把出生性别比的变化分解为出生女婴孩次比例和分孩次出生性别比的变化,分析了其对全国和分省出生性别比变化的影响。

中国的出生性别比问题是一个根植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复杂的阶段性问题。一些学者乐观地判断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会像韩国一样恢复正常(Guilmoto,2009;Das Gupta et al.,2009)。近来中国的出生性别比确实正在以较快的速度下降,但目前的出生性别比仍然高于正常水平。可以预见,出生性别比会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是,过去30余年偏高的出生性别比所带来的人口社会后果在逐步显现,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二)失踪女性

偏高的出生性别比导致了庞大的失踪女性数量。“失踪女性”是Sen(1989,1990)提出的一个概念,用以度量女性歧视所带来的女性相对于男性的数量短缺。比较一个实际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和另外一个在正常出生性别比和死亡水平假设下的模型人口,如果实际人口的性别比超过了模型人口的性别比,那么为了匹配模型人口性别比而缺少的那部分女性人口,就可以看成“失踪女性”的数量(Klasen and Wink,2002;Cai and Lavely,2003)。Coale and Banister(1994)、Jiang et al.(2012a)等测算了历史上失踪女性的数量。Jiang et al.(2012b)使用普查数据分析了1980~2010年的中国失踪女性数量,发现1980~2010年出生队列失踪女性有2000万人。总体来说对中国目前的失踪女性的分析还比较少,尤其是中国区域差异很大,分省的区域差异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