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出生性别比的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

一 引言

出生性别比失衡不仅是一个全国性和全局性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区域性问题(刘华等,2014)。中国存在巨大的区域差异,在中国的三十多个省级行政区域中,每个行政区域有着各自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同时也有着地方性的计划生育政策(Gu et al.,2007)。以生育观念为基础的出生性别比,容易受到地方文化的影响。在当今交通日益便利、信息传播更快的社会环境下,生育观念会不断向邻近区域传播,进而会影响人们在性别选择上的一致性(时涛、孙奎立,2014)。出生性别比呈现出在空间地域上不断扩散、蔓延的趋势,并具有地域相对集聚的特点(王菲、刘爽,2011)。

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地理空间因素对出生性别比的变化会产生一定影响。出生性别比的变化在空间上具有集聚性和扩散性,在地域上形成一个或几个出生性别比重度偏高地区,并以这些重度偏高地区为中心向周围地区扩散(胡耀岭、原新,2012)。出生性别比在地理上存在集聚现象,空间地理因素对其影响显著。教育和医疗水平对出生性别比的直接影响较小,但它们会通过空间地理因素、经济和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间接影响出生性别比。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影响最显著。经济及医疗水平越高出生性别比越低,教育水平越高出生性别比越高,计划生育政策越宽松出生性别比越低(聂坚、孙克,2008)。2000年到2010年10年中,出生性别比的空间集聚特征更加明显;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发现计划生育政策、公共卫生水平、经济因素对性别偏好的影响显著,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时涛、孙奎立,2014)。

出生性别比在地理上存在集聚现象,空间地理因素对出生性别比有显著的影响,但影响机制非常复杂。地理上的邻近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乃至生育习惯和性别偏好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相似性,空间地理因素综合体现了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聂坚、孙克,2008)。处理地理区域的离散数据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区域离散化数据的空间相互依赖性,有必要引入空间分析方法,把握出生性别比的空间分布特征,探求出生性别比升高的空间邻近效应及其影响机制,分析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对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影响(胡耀岭、原新,2012)。

出生性别比偏高,具有空间分布的广泛性和时间上的延续性。本章使用中国1982年以来的人口普查数据以及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考察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特点。在此基础上,选择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影响,为区域有效地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