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本书结构

本书主要研究中国以偏高出生性别比为特征的性别失衡与婚姻挤压问题。全书结构及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中国的男孩偏好、出生性别比与失踪女性所代表的性别失衡,以及婚姻挤压研究,并给出全书的结构。

第二章,出生性别比数据质量。主要探讨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可能原因及变化趋势。根据全国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探讨了没有性别选择性流产情况下给定样本量对应的出生性别比可能范围。

第三章,出生性别比和流产比例的估计。根据观测到的历年出生性别比,分析出生性别比的可能区间,并根据贝叶斯统计测算了可能的流产比例范围。

第四章,出生性别比变化趋势。介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出生性别比变化趋势以及城乡、孩次、区域差异。

第五章,出生性别比的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使用空间相关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出生性别比变化的全局和局部相关性,研究了社会经济政策变量及空间相关性对出生性别比变化的影响。

第六章,出生性别比变化的孩次分解。把出生性别比的变化分解为分孩次的出生性别比的变化及女婴孩次构成的变化,对中国1982年以来全国及分省出生性别比变动做了分解。

第七章,出生性别比变化的省级分解。将2000年以来全国出生性别比的变化分解为出生数量的省际构成变化、各省出生数量的孩次构成变化以及各省分孩次出生数量中男婴比例变化这三个因素的结果。分解了全国出生性别比的变化,研究了各省份对于全国出生性别比变化的贡献,并对分省进行了分解。

第八章,1980~2010年失踪女性。使用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普查数据,测算了1980~2010年失踪女性的数量和比例,并对分省进行了测算。

第九章,男性过剩。使用未婚比例、单身比例及性别比指标,分析了婚姻市场上男性过剩的程度,以及城乡、受教育程度、职业状况差异。讨论了男性过剩对女性婚姻迁移、男性择偶标准、彩礼和婚姻花费、女性地位和男孩偏好等几个重要问题的影响。

第十章,出生性别比与人口发展。通过粗再生产率的分解和预测模型,研究了出生性别比对粗再生产率的影响,预测了出生性别比对中国人口发展,包括出生数量、人口总量、年龄和性别结构等指标的影响。

第十一章,未来婚姻挤压。使用潜在初婚比,并通过引入基年年龄别性别比、初婚频率标准化、初婚频率去进度效应等方法,预测未来婚姻挤压程度。

第十二章,婚姻挤压、终身未婚比例和初婚年龄。使用多递减婚姻表和预测数据,预测了未婚人口的婚姻挤压程度、初婚年龄和终身未婚比例的变动趋势。

第十三章,婚姻挤压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的分解。使用婚配性别比指标测算过剩男性的比例,把过剩比例分解为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的贡献。

第十四章,大龄未婚男性家庭的生命周期。把大龄未婚男性家庭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与父母双亲共居阶段,父母一方死亡之后的与单亲共居阶段,父母双方死亡之后的独居阶段。根据概率理论模拟了不同阶段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