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马耳他共和国简史

一 工党执政时期(1974~1987年)

马耳他工党自1971年第二次立法选举上台执政以来,经过1976年和1981年立法选举,已经连续执政长达16年之久。

在这期间,马耳他政府在多米尼克·明托夫总理的领导下,对马耳他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改为共和制的政治体制。他还与英国进行艰苦的谈判,于1979年3月31日收回英国在马耳他的军事基地。他还从1980年起将3月31日定为国庆日。在20世纪70年代,明托夫政府还与天主教会进行斗争,要求取消天主教会的特权,要求其缴纳土地税和其他赋税,要求政教分离等,但是这遭到天主教会的顽强抵制。执政党与教会的关系日益恶化。在这期间,诞生了许多小政党和政治组织,从而使马耳他的政党政治有所发展,但是,工党和国民党仍然是马耳他的主要政党,左右着马耳他的政坛。特别是在1981年立法选举中,国民党赢得多数选票,但是工党获得议会多数席位。于是,国民党指责工党在大选中有舞弊行为,要求重新进行选举,但是遭到工党政府的拒绝。在野的国民党与执政的工党之间斗争越来越激烈。

鉴于马耳他资源贫乏和依赖进口,工党政府执政后努力发展民族经济,大力吸收外资,扩大出口,发展旅游业,力图改变马耳他在英国殖民地期间的经济结构。在1973~1980年“七年经济发展计划”期间,经济有较大的发展。1970~1978年,马耳他的经济年增长率为11.2%。198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42389万马耳他镑(简称马镑,约合119536万美元)。1979年通货膨胀率为11.7%;失业率为2.4%,是25年来最低水平。1981年7月工党政府公布的1981~1985年发展计划所规定的指标,由于受到西方国家经济衰退的影响,完成得并不理想。

但是,经过工党政府的不懈努力,马耳他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已经从“基地经济”走向“自主和自决的经济”。在马耳他经济结构中,工业以修船和造船为最重要产业;农业以小麦、大麦、马铃薯、洋葱、豆类、蔬菜为主,但是粮食不能自给自足,主要仍依赖进口;旅游业已成为马耳他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这期间,马耳他人均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中、小学实行免费教育,全民实行免费医疗,推行社会保障制度。在这期间,马耳他的文化教育、新闻出版事业都有较大的发展。

在对外关系方面,根据宪法的规定,马耳他奉行“积极中立和不结盟外交政策”,以“促进世界持久和平,特别是地中海的和平”, “为提高本国生活水平服务”,马耳他不允许外国在其境内设立军事基地。在苏、美关系方面,马耳他推行等距离外交。它认为超级大国在地中海的争夺是地中海不安宁的原因,主张地中海国家联合起来,摆脱超级大国的控制,要求苏、美以及地中海南北邻国在安全上和经济上共同保证其中立的地位。在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关系方面,工党政府接受欧洲经济共同体给予的优惠和援助,这对马耳他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明托夫总理于1981年建议马耳他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特效关系”。工党政府努力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关系,特别是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以积极争取石油生产国的投资和经济援助。明托夫总理及其政府还积极发展与中国的关系, 1972年1月31日马耳他与中国建交。此后,马、中两国领导人互访不断,两国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 国民党执政时期(1987~1996年)

在1987年立法选举中,工党及其政府由于经济不景气、通货膨胀和失业压力增加、出现贪污腐败问题以及与教会关系恶化而败北,国民党获得议会的多数而上台执政。以国民党的领袖埃迪·芬内克·阿达米(Eddie Fenech Adami)为总理组织了多届内阁。

在这期间,国民党政府在政府机构、议会、经济结构、财政、税收和金融体制等领域推行了一系列变革,进行了公务员制度、选举制度、政党财政制度的改革及公司董事会成员行为规范4个反腐败常设委员会,对执政党及其政府改善形象和争取民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工党除了继续进行自身组织建设和政策修订外,还加强了宣传力度和舆论攻势,在加入欧洲联盟、实行增值税、反腐败和缉毒等问题上与国民党政府针锋相对,朝野两党斗争日益激烈。在1992年2月22日的立法选举中,在总共65席中,国民党获得34席,工党获得31席。马耳他两个主要政党之间的席位相差不大,从而增加了国民党的执政难度。

在这期间,国民党政府进一步对马耳他经济进行广泛的改革,造就了马耳他市场经济的模式。它高度重视外贸和旅游业,发展服务业和商业,加速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从而促进了马耳他经济的发展。国民党政府进行了税制改革,议会通过了新的银行法案,成立了国际性的金融服务中心。马耳他政府继续放松汇率的管制以及对私营部门的控制,从而进一步活跃了金融市场,促进了马耳他经济的发展。在这期间,马耳他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贸易关系。欧洲联盟则是马耳他最主要的贸易对象,其中意大利和英国是马耳他第一、第二大贸易伙伴。

在这期间,马耳他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和文化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新闻出版事业兴旺发达。

在对外关系方面,随着世界两极体系的解体和东西方冷战的结束,国民党政府认为马耳他推行的中立不结盟政策已经毫无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耳他以新的姿态,积极地开展大国外交、国际组织外交和经济外交。马耳他重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马耳他视英联邦为连接欧洲、亚洲、非洲和北美洲的一条纽带,注意发挥在该组织中的作用和影响。马耳他政府于1990年正式申请加入欧洲联盟,并把加入欧洲联盟作为对外关系的首要目标。马耳他在全力争取加入欧洲联盟的同时,积极参与欧洲政治与安全进程。在中东,马耳他一贯支持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事业,希望通过和平对话方式促进阿以之间的和解。在这期间,马耳他与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友好合作关系稳步发展。

三 工党第二次执政时期(1996~1998年)

在20世纪90年代,马耳他经济的下滑,加上政府大力实行增值税,使执政的国民党越来越不得人心。而马耳他工党在阿尔弗雷德·桑特(Alfred Sant)领导下经过组织上的整顿,面貌焕然一新,俨然以“新工党”的姿态出现在公众面前。在1996年10月的立法选举中,工党战胜国民党,赢得选举的胜利,再次上台执政。

阿尔弗雷德·桑特组织了一个精干的工党内阁。他对马耳他内外政策做了较大的调整:对内调整经济结构,并在财政、金融、税收、司法、教育和医疗等各个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更加重视中下层人民的利益和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的发展。对外宣布退出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并停止与欧盟进行的关于加入欧盟的谈判,重申中立原则,强调与地中海南北两岸国家的关系。但是,阿尔弗雷德·桑特总理冻结了马耳他申请加入欧盟的进程,并实行了一个严厉的年度预算,这导致内阁中主要成员不满,个别阁员辞职,从而在工党内部引起连锁反应,“新工党”开始出现裂痕。

阿尔弗雷德·桑特政府采取措施,提高行政机构的办事效率,遏止马耳他经济的衰退,并使之现代化。但是,他的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没有被官员所认同;他的经济措施损害了职工的利益,从而激起广大劳动人民的不满。当时,作为议会中普通议员、80岁高龄的明托夫也起来与阿尔弗雷德·桑特政府作对,反对内阁的法案,从而导致了“新工党”的进一步分裂。在内外夹击的情况下,阿尔弗雷德·桑特总理被迫于1998年解散议会,提前进行立法选举。

四 国民党第二次执政时期(1998~2013年)

在1998年9月的立法选举中,国民党击败工党再次上台执政。埃迪·芬内克·阿达米组成了马耳他新一届内阁。

国民党及其总理埃迪·芬内克·阿达米一上台执政,立即对马耳他的内外政策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在内政方面,他继续在财政、金融、税收、司法、教育和医疗等领域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对外关系方面,埃迪·芬内克·阿达米总理认为加入欧洲联盟是捍卫马耳他群岛利益最稳妥的方法,因此,他重新恢复加入欧洲联盟的申请,2000年与欧洲联盟重开入盟谈判并取得重大的进展,于2002年底,与欧洲联盟结束了关于马耳他加入欧洲联盟的谈判。2003年3月,马耳他举行公民投票,53.6%的民众支持加入欧洲联盟。

在2003年4月12日的议会提前选举中,国民党再次蝉联执政,4月15日国民党组成新一届内阁。在这期间,国民党及其总理埃迪·芬内克·阿达米继续对内诸多领域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对外于4月16日与欧洲联盟正式签署加入欧盟条约。2004年3月,埃迪·芬内克·阿达米总理辞职,劳伦斯·冈奇(Lawrence Gonzi)接任总理兼财政部部长,并对内阁进行调整。新内阁由总理、副总理、11位部长和7位国务秘书共20名成员组成。2004年5月1日,马耳他加入欧洲联盟。

在这期间,国民党政府对马耳他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它于2001年通过《商业促进法》,以便以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和促进投资,并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它通过了对马耳他干船坞和造船厂进行结构调整的方案。2002年,马耳他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走出低谷。自此,马耳他经济保持增长的势头。

在这期间,马耳他的社会保障制度又有了新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和教育事业进一步繁荣。

自国民党上台执政以来,马耳他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重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主张振兴联合国,倡导联合国改革,力主提高和增强联大的作用,加强联大同联合国其他主要机构特别是安理会的联系,主张安理会应逐步建立一个多数表决机制。另外,马耳他政府还建议增加托管理事会职能,并认为联合国要关注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

马耳他政府重视发展和加强与美、俄、中等大国的友好关系,特别是在与大国经贸合作方面迅速发展。马耳他政府主张欧洲和地中海并重,重视地中海的安全与稳定,积极推动欧洲-地中海合作的进程。马耳他政府还努力发展同地中海周围各国的关系,特别是同利比亚、埃及和突尼斯等主要的地中海邻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马耳他关注中东局势,一贯支持巴勒斯坦事业,积极支持巴以和平进程,主张通过和平对话解决中东问题,希望中东地区早日实现和平与稳定。马耳他于2007年12月加入申根区,2008年1月起正式加入欧元区,成为第14个采用欧元的国家。

2008年3月,国民党再次蝉联执政。国民党在执政期间对马耳他的内外政策进行了调整,在财政、金融、税收、教育和医疗等领域推行改革措施,使普通百姓得到实惠,赢得了选民的信任。

五 工党第三次执政时期(2013年至今)

2013年3月9日,马耳他大选结果出炉,工党以55.2%的得票率击败国民党,赢得执政的权力,工党领袖穆斯卡特当天宣誓就任总理。工党是在2013年击败两次蝉联的执政党国民党赢得大选上台的。工党获胜后,可以预期的是,在未来几年的执政周期内,马耳他的大政方针将保持稳定,包括它的移民政策等。加之新政府积极融入中国所倡议的“一带一路”,素有欧洲“新加坡”之称的马耳他将进入加速发展通道,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马耳他即将迎来黄金期。

2017年6月5日,马耳他工党在大选中胜出,马耳他总理穆斯卡特获得连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