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特色资源
一 名胜古迹
圣约翰大教堂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教堂之一,原称耶路撒冷圣约翰骑士团女修道院教堂,位于首都瓦莱塔市内,建于1573~1578年。大教堂的地下墓穴中安放着圣约翰骑士团首领的遗体。
马耳他巨石庙它亦称为“马耳他巨石文化时代的神殿”或“属于巨石文化时代的马耳他的神殿”,是马耳他在戈佐岛等地的著名历史古迹。在众多的神殿中,尤以杰刚梯亚神殿和哈格尔基姆神殿闻名于世。其中杰刚梯亚神殿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神殿,其建筑结构之复杂,工艺之精湛,堪称奇迹。1980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Ⅳ)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1980年称作Ggantija Temples(杰刚梯亚庙群), 1992年扩展范围并改为Megalithic Temples of Malta(马耳他巨石庙)。在马耳他神庙中规模最大也最著名的要属塔尔申神庙。很久以来,岛上塔尔申村附近的农民在犁地时就常遇到犁被地下的大石块碰坏的情况。但朴实的农民们并未想到刨根问底,直到1913年,当地有个人才将此报告了岛上的有关部门。考古学家经过挖掘发现,这里竟然是欧洲最大的石器时代庙宇的遗迹之一。由于年代久远,塔尔申神庙只有较低的外围墙和地基还基本保存完整。但通过艰难细致的考证,考古学家们终于把这座约建造于5000年前的庙宇的原貌重新拼砌出来。这座神庙遗迹占地达8万平方米,已挖掘出来的有几间厅房,包括一座庙宇的两个大厅,另一座大殿的一个大厅以及第三个大殿的进口。马耳他巨石神庙建造的年代在公元前3500~前1500年,也就是距今5500~3500年。但人们至今在马耳他没有发现任何建造这些神庙使用的工具。不论从建筑规模、工程技术还是从它所体现的科学内涵上来看,马耳他巨石神庙都使考古学家们感到惊异和难以理解。一方面,这些神庙大多数比金字塔建造的年代还要久远,根据历史学的常识,那时的人们应该还没有文字和轮子,更不会使用机械和金属。它们如何搬运、挪动、竖立起来这些巨石,又如何精确地规划和设计这些巨大的建筑?另一方面,不少研究却显示这些神庙的建造者在数学、建筑学、天文学和历法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造诣,而且他们还应该拥有成熟的社会组织,这才能使他们不依赖外力完成这些巨大的建筑。
耶路撒冷、罗得岛及马耳他圣约翰主权军事医院骑士团(意大利语:Sovrano Militare Ordine Ospedaliero di San Giovanni di Gerusalemme di Rodi e di Malta)它简称“马耳他骑士团”,是联合国观察员,具有“准国家”性质,没有领土。其“国家形式”“位于”罗马孔多迪大街68号一幢占地1.2万平方米的大厦——马耳他宫里,骑士团只有几十名居民。马耳他骑士团的前身是医院骑士团,曾经拥有疆土,后因为战争而失去领土。现在马耳他骑士团从事慈善活动,管理医院,照顾难民和战争中的伤残者。骑士团出现于中世纪天主教入侵中东的十字军东征期间,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于1096~1099年结束后,建立起四个十字军国家。在穆斯林的威胁之下,十字军国家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于是,罗马教宗组织了几个修士骑士团,这就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三大骑士团,即医院骑士团、圣殿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
皇家图书馆它收藏有自1107年到1798年近700年的圣约翰骑士团的档案以及许多教皇的正式敕令、英国亨利八世和法国路易十四签署的文件原本,这些都是富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的稀世珍品。
莫斯塔圆顶大教堂它也是瓦莱塔著名的古迹之一,它建于1833~1863年。整个教堂全部用石块修筑,非常雄伟壮观。教堂内的壁画有不少名家精品,十分珍贵。教堂的陈列室内还摆放着一颗炸弹,那是1942年德国法西斯扔下的,它穿过教堂屋顶,落入地面,但没有爆炸,如今成了二战的见证。
二 特色风景
马耳他风景优美,气候宜人,人民热情友善,温文有礼,民间流行风土舞蹈、民乐和民谣,具备开发天然旅游业的优势。一年四季都是旅游的大好时光,高峰期在5~10月,这时的海水温暖,日照充分,海风也较为和缓。游泳、帆板、划船、潜水等水上和水下运动极受欢迎。悬崖峭壁边上的打猎活动、小草坪上的足球运动、大港中的赛船盛会、人迹罕至的海滩和礁石上的抢险活动也吸引了众多的岛上居民、游客(如外国度假者)。
(一)小岛景色
戈佐岛和科米诺岛的景色有其独自的特色,在这里可以离开城市的喧闹,充分享受生活的安适和平静。戈佐岛的魅力在于它保留了更多的原有风貌。它比马耳他岛小但更绿、更乡村化。戈佐岛的生活是以从容的节拍进行的。季节决定着打鱼和农耕的步伐。冬季和春季,岛屿被植物和茂盛的庄稼覆盖着。夏季,它又被夹竹桃、九重葛和天竺葵一起覆盖着。在神话中,戈佐岛是陡峭的,它被认为是《荷马史诗》中的岛屿,平静且神秘。巴洛克式的教堂和古老的石头农舍点缀着乡村。从岩石入口到红沙滩,或玩帆船或潜水或钓鱼,可任由选择。戈佐岛有地中海最好的潜水地点。而且在那里还有更多的历史景观、古城堡垒和令人震惊的自然景色,它们构成了戈佐岛的绮丽风光。群岛上有保存得最好的史前太阳神庙,还有独特的夜生活和文化日历,以及有地方风味的野外餐饮等。
在马耳他岛和戈佐岛之间是科米诺岛,它是一个适合遨游和漫步的地方。岛上的蓝色潟湖可以让游客安全洗澡,游客也可以坐船仰望质朴的天空。在科米诺岛,人们无忧无虑,并且根本不用汽车,这里常年给旅游者提供一片安静空间。
(二)潜水者的天堂
马耳他群岛在地中海中央形成的特殊的潜水场,为初学者和经验丰富的潜水者提供了优良的开阔水域。天然港口、海湾、掩藏的小溪、峡谷、礁石和历史悠久的海滩,无不吸引着游客。就连在距离很近的两块石头之间,也能探索到迥异的水下世界。从欧洲一些主要的城市出发到这里只有几小时的航程,所以人们很容易利用周末、长假前往此地旅游。夏天,海水平均温度在23摄氏度左右,而在11月和来年3月之间,平均水温降到13摄氏度至15摄氏度之间。在冬天,太阳和海上运动也是诱惑。在这个时节,能见到一些奇妙的景色,比如约翰海鲂鱼在冬季会更加靠近海岸。这里的水极为清澈、极为干净,在30米水深的地方,能见度仍然很高。所以说马耳他是水下摄影的好地方。
这里海洋生物绚丽多彩。这里可能会有红鲻鱼、飞鱼、珊瑚、康吉鳗,甚至有已经从地中海消失的珍稀的海鲈。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的惊喜,就可尝试夜晚潜水至距离海平面30米或40米的地方。
(三)马耳他主要景点
1.瓦莱塔
瓦莱塔是马耳他共和国的首都,是一座欧洲文化名城。该城建筑布局整齐,城街狭而直,两旁建筑均由马耳他特有的石灰岩建成,呈灰白色,具有浓厚的中东阿拉伯建筑特色,对马耳他其他城市建筑风格有很大影响。
瓦莱塔古迹很多。城门前有“三海神”喷泉(1959年修建)、腓尼基饭店。城内有国立考古博物馆、美术馆、曼努尔剧院、骑士团首领宫(现总统府)和圣约翰大教堂等古建筑。圣约翰大教堂这座典型的文艺复兴晚期建筑被认为是瓦莱塔的象征。游客在城旁的总理府花园可以俯瞰大港的景色。
2.总统府
其亦称骑士团首领宫,位于首都瓦莱塔中心。总统府总体布局符合马耳他的传统风格,中心为院落,四周两层房屋,呈长方形,庄重肃静。
总统府内藏有部分骑士团首领的画像,如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法国路易十四、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等许多欧洲君主的画像。其中还有路易十四赠给骑士团首领的大壁毯、中世纪骑士穿戴的全身甲胄以及中国明朝瓷器等珍品(它们古色古香,独具魅力)。
3.总理府(卡斯蒂利亚骑士旅馆)
总理府系由卡斯蒂利亚骑士旅馆改建而成。该旅馆建于1574年,坐落于瓦莱塔的最高处,当时可俯瞰全城。旅馆在法军占领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过严重损坏,后修复,现为18世纪巴洛克风格建筑,正面虽有所装饰,但不过分。1972年成为马耳他总理府所在地,马耳他总理在此接待来访的外国政要。
4.圣约翰大教堂
圣约翰大教堂是以圣约翰骑士团的守护神命名的,由设计总统府的著名建筑师卡萨尔设计。教堂始建于1573年,为了使瓦莱塔能够完全取代当时的首都比尔古,教堂是由骑士团首领德拉·卡西埃尔本人出资兴建的。1578年教堂建成,标志着骑士团由比尔古迁都到瓦莱塔的正式完成。18世纪时进行了扩建。
圣约翰大教堂是骑士团自己的教堂,也是岛上最主要的教堂,是首领和骑士举行重大宗教仪式和进行祭祀的场所,从教堂的装饰可以了解骑士团的历史。教堂外观苍白、朴素,但内部装饰丰富多彩。圣约翰大教堂是基督教世界最奇妙、最吸引人的教堂之一。
教堂呈早期巴洛克建筑风格,部分模仿了哥特式建筑风格。教堂整个圆顶是一副大壁画,由意大利画家马迪亚·布雷迪所画,表现了圣约翰的生平故事。大理石地面上刻着下面埋着的出身高贵的骑士的名字,第一任首领亚当和第六任首领瓦莱特的遗体就埋放在教堂的地下墓穴里。大教堂内部又分8个小礼拜堂,分归骑士团的“八语”骑士供奉自己的守护神。小礼拜堂内葬着本语骑士团首领的遗体。过去每逢盛大节日,小礼拜堂前挂有做工精美的比利时挂毯,挂毯取材于名画,内容表现耶稣的生平。现挂毯挂在楼上房间,供人参观。
教堂博物馆(原祈祷堂)内有一幅世界名画《被砍头的圣约翰》,其突出特点是将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技和现实主义的人物造型相结合。这是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作品。他于1608年来马耳他时应骑士团首领之请而绘成此画。
5.大港
大港是位于马耳他首都瓦莱塔与马尔萨、森格莱阿和维托利奥萨三座古城间的深水海湾,是马耳他最大的天然良港。大港面积为2.2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5.56公里,港内水深、隐蔽,万吨货轮可进港装卸货物,年吞吐量为160万吨。港内有多处深水码头及装卸、加油、储粮等设施。
大港在马耳他历史上曾有过几段不平凡的经历。1565年,强大的奥斯曼帝国为了寻找进攻欧洲的跳板,派出一支庞大海军进攻当时处在圣约翰骑士团统治下的马耳他。双方在大港展开激烈的战斗,鲜血染红了大港水。最后,奥斯曼帝国军队溃退,夺路从海上逃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耳他大围攻”,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说过,“没有比 ‘马耳他大围攻’更著名的战役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耳他作为英国一个海军基地,遭到了德国和意大利空军数以千计次空中打击,大港首当其冲。即便如此,英国舰只也经常从大港出发,出其不意地袭击意大利到北非之间的海上运输船只,使北非的德军处于粮草不济的困难境地,为盟军取得北非战场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该港离岸仅数米处即可停靠现代化航母和特大型海轮,为地中海沿岸所少有,深受美国等西方国家海军的重视,每年要接待许多艘外国军舰来访。
大港内共有7个船坞,其中最大的30万吨级干船坞由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援建而成,是目前为止中国承建援外港口工程中规模最大的船坞,现仍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红色中国坞”。目前,所有船坞均由马耳他干船坞公司经营。马耳他干船坞原为英国海军船坞,1959年转为商业性船坞。
6.姆迪纳古都
其又被译为“麦地那”,阿拉伯语中意为“城堡”。坐落于马耳他岛中部一座山顶上,东面、北面是峭壁,是最适合防御之地。阿拉伯人称之为“姆迪纳”,并称它周围地区为“拉巴特”(意为“城郊”)。除了名字之外,整座城市找不到阿拉伯人留下的痕迹。目前在它不远处就是重镇“拉巴特”所在地。
姆迪纳也称“静城”,是欧洲仅存的几座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堡之一。在城堡中,罗马人建筑遗址荡然无存,日耳曼时代的大部分遗址尚清晰可辨。城堡底部的门叫希腊门。
姆迪纳也被称作教堂之城,内有多座教堂、修道院、小广场和一些贵族小宫殿,具有浓厚的贵族和宗教色彩,城内大教堂自日耳曼时期以来一直是马耳他主教堂,呈巴洛克风格,于公元1100年由从西西里来的石匠建造,1693年毁于地震,1697年被重新设计建造。教堂正面墙上有两个挂钟,分别显示着“年、月、日”和“时、分、秒”,门前还有两尊古炮,供人参观。站在古城墙上,可以总览周围村镇和田园风光。
古城内有一处教堂博物馆,原为一所神学院,藏品丰富,建筑风格华美,是马耳他岛上巴洛克式建筑的典范,也是欧洲最精美的基督教博物馆之一。
7.马耳他的教堂
·圣保罗船难教堂
位于旧城姆迪纳,建于17世纪末。圣保罗船难教堂位于公众广场的东南端,是马耳他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也是马耳他的大教堂,是为了纪念圣保罗船难而修建的,为巴洛克风格建筑物。这座教堂最有特色的就是它的壁画,当时请了最好的画师为建成的教堂画壁画,壁画的内容主要是圣保罗的生平以及船难事件的过程。至今,这些作品仍完好地保存在金碧辉煌的教堂内,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此外,该教堂内还收藏了一些马耳他特产的金银丝工艺品,最值钱的是一个18世纪的银王冠。教堂地面铺着的美丽彩色大理石镶嵌墓板,在当时只有贵族中的富人才能在此取得一小块葬身之处。
·胜利女神大教堂
建于16世纪,为了纪念对土耳其人的胜利,是瓦莱塔第一栋建筑物。入口上方的教宗英诺森十一世的胸像,是大统领向教宗表达敬意的礼物。
·塔平努教堂
位于戈佐岛,相传在1883年有一农妇在原先老旧的小教堂中听到玛丽亚的圣音,而她的朋友也同样听到了,从此该地便成了朝圣地,戈佐岛居民在1920年合力建成这座教堂,1932年其被升为大教堂。
·戈佐大教堂
位于维多利亚城堡内,建于17世纪末前后,圆顶建筑物,巴洛克风格,入口处有两座古炮台,每年的8月15日在这里所举行的圣母玛丽亚节会将教堂内的圣母雕像抬出来游行,到时会有许多的热闹活动在此庆祝,街道被装点得非常美丽,并且会有放烟火活动。
·圣安娜教堂
位于圣安哥拉要塞的东南半个街区。顶部有一个雕刻得很精致的十字图案,图案下面挂着一个钟,海风吹过,时而发出一两声低低的鸣响。教堂是用建要塞的石块砌成的,看上去更像一个小城堡。
·莫斯塔圆顶大教堂
位于马耳他岛中部的莫斯塔,为世界上目前最大的圆顶式教堂之一。“莫斯塔”一词源于古代,有“神秘的村庄”、“隐藏的地方”和“中心地方”之意。莫斯塔圆顶大教堂效仿罗马万神庙,其拱顶直径达122米,居欧洲第三,仅次于罗马万神庙(143米)和圣彼得大教堂(137米)。莫斯塔圆顶大教堂始建于1833年,由于当时的教堂无法容纳村民参加礼拜活动,其由当地教会自发筹资兴建,另外由于资金来源不足,其于1860年才完工。
莫斯塔圆顶大教堂正面有一广阔的平台,当时供当地人聚在一起聊天和商讨生意之用。前面的两座钟楼,两个钟分别表示标准时间和月、日,借以驱邪。入口处的石柱类似罗马万神庙的石柱。殿内敬奉的是圣母玛丽亚。
莫斯塔圆顶大教堂著名之处主要表现在,1942年4月9日下午4: 40分,当时有300多人正在做礼拜,一枚德军空投的炸弹穿透屋顶落入教堂内,庆幸的是炸弹并未爆炸,没有1人受到伤害也没有砸伤人,被人们称为奇迹。后来英军拆除了炸弹的引信将炸弹陈列在教堂内。现在教堂仍专设一室,摆放该炸弹。
8.中国园——静园
其系1994年6月马耳他总理阿达米访华时,中国政府赠予马方的项目。项目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中国江苏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负责执行。马耳他负责清理地面、挖掘水池等。1996年7月项目正式施工, 1997年3月项目竣工,4月双方联合验收,7月7日双方签署交接证书并举行移交开园仪式。
中国园建成后,经马方提议,双方商定,为其起名为“静园”。园内建有方亭、六角亭、轩、水榭、曲廊、喷泉、水池等,是一座优雅的苏州式古典园林,深受马耳他人民喜爱,参观者络绎不绝。
9.总统官邸——圣安东宫
其由1623年当选的骑士团大首领保尔勒的乡间别墅扩建而成,并以他的守护神“圣安东尼”的名字命名。此后,历任首领都把圣安东宫作为自己的乡间驻地。马耳他人民反法斗争时期,圣安东宫成为国民议会厅。拿破仑之弟——卡尼诺王子也曾被囚禁于此。在英国统治时期,其一度成为英国王室官邸,但大部分时间被作为总督官邸。马耳他共和国成立后,圣安东宫被改为总统官邸,并用于接待来访国宾。
10.夏宫——弗达拉城堡
弗达拉城堡俗称夏宫,位于马耳他岛拉巴特市,1586年由骑士团首领德·弗达勒(法国普罗旺斯人)修建。弗达勒是从教皇西克斯提斯五世手中接受红衣主教头衔的唯一的骑士团首领。该城堡由因参与设计首都瓦莱塔而闻名的建筑师戈罗莱摩·卡萨尔设计,四周包围着小树林,骑士团的成员们曾在周围狩猎。
城堡由两层楼组成。第一层是在弗达勒统治时期建造的,从大门的入口处可以看到刻有狼的图案的徽章。第二层是在骑士团葡萄牙籍首领德·韦尔希拉统治时建造的,刻有代表韦尔希拉的庄严徽章。每一层都有一间面积很大的房间。第一层的房间曾被作为正式的餐厅,第二层的房间曾是招待会大厅,现已被整修一新。在餐厅里,可以看见画家普拉蒂尼所画的许多壁画,它们描绘了弗达勒生平的不同阶段。支撑房间的拱门上也有许多其他的壁画,它们均已被复原。
该城堡现在是马耳他国家元首夏季的寓所。许多官方的活动,如月光舞会都在此举行。
11.哈扎伊姆神庙
其是马耳他岛的一组史前神庙,建于5000多年前。传说哈扎伊姆是“大石头”的意思,因为在神庙中有一块状似烟囱的大石头。神庙有很多门,均由完整的大石头搭成。石上有雕刻和一些古代的书写符号。哈扎伊姆神庙的特点之一是有一些小祭坛,由雕刻石头做成。其中一个小祭坛上刻有一棵“生活树”,树上架一个浅碗。这个小祭坛已被放在国家博物馆中保存。
12.戈佐岛
该岛比较封闭,因此,较多地保持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岛上山道如织,绿树成行,古迹众多,田园四布,具有宁静的乡村风情,是马耳他人和外国人的度假、休闲胜地。岛上最大的城市是维多利亚,具有阿拉伯和欧洲的双重特点。
戈佐岛历史悠久,考古专家发现,在5000年前这里就有人居住了。岛上的吉干提亚巨石(Ggantija)神庙遗址,据考证建于约公元前3600年前,比金字塔还早800年。目前巨石矗立,还保有当年的轮廓,拱门、巨窗等建筑结构相当牢固。
戈佐岛上有一个著名城堡,名为维多利亚城堡(The Victoria Citadel),类似于马耳他岛上的古都姆迪纳,其因纪念英国维多利亚女王25岁生日得名。当地人仍称其原名“拉巴特”。城堡本为防御外敌所建,但不够坚固。登城墙远眺,景色极为壮观。
戈佐岛上最为著名的景点是蓝窗(Azure Window),俗称天窗,外貌同桂林象鼻山类似,因猛烈的海浪千百年来冲刷石灰石而形成。两边有直径约100米的石墩,支撑着一个石盖,形成一个高约百米、宽约20米的“窗子”,从中可以看到对面蓝色的波涛,因而得名。附近海边岩石高低大小不一,岩面布满远古鱼虫、植物化石。现在的蓝窗因大风浪的冲击已坍塌。
13.大王宫
大王宫建于16世纪后半叶,设计出自名家之手,造型高贵庄严。目前这里是马耳他总统办公的地方,其中一些重要的殿堂则向旅游者开放。
14.公众广场
公众广场位于瓦莱塔城的中轴线公众街(Public Street)的中央,公众街是一条典型的南欧街道,宽阔而整洁,街道散布着露天的咖啡茶座,当地人非常喜爱在这条街上散步以及聚会。公众广场在殖民时期曾是“女王广场”,也是一个典型的欧式广场,广场上仍保留着当年的伊丽莎白女王塑像,周围分布着王宫等宏大的建筑。
15.马尔萨什卡拉
其距瓦莱塔10公里。岸边悬崖耸立,海湾很深,但是在其南部两公里处有一个非常美丽的沙滩:圣托马斯湾。两座堡垒:北边的Zooqor和南边的Saint Thomas。它们共同守护着马尔萨什卡拉。
16.塔尔欣神庙群
其距瓦莱塔4公里,位于Neolithic Temples St Tarxien。离Hal-Saflieni地宫不到1公里,这里是马耳他最大的史前神庙群,占地2.5公顷,其中最古老的一座神庙建于约公元前2700年,距今最近的一座神庙也要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
17.国家考古博物馆
其位于首都瓦莱塔共和大街,陈列有许多史前遗留文物,如各式雕塑、陶器及画作等;另外,著名的“沉睡的仕女”是在巨石神庙遗迹中发掘出来的。
18.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其位于姆迪纳,展示马耳他群岛从古至今的各种动植物资料等,也收藏有许多国外的动植物标本。
19.国家美术馆博物馆
其位于首都瓦莱塔南大街。
20.海洋博物馆
其位于Vittoriosa Wharf。
21.战争博物馆
其位于圣埃尔梅广场,对那些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感兴趣的人来说,这里的兵器展览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2.吉安塔菲哈湾与金色港湾
其在金色港湾附近,位于马耳他岛的西部,为沙质海滩,可进行划船、冲浪等水上活动。
23.马萨克拉湾
其位于马耳他岛东部,为岩质海岸,有许多捕鱼船在此聚集,可钓鱼和乘风帆。
24.上巴拉卡花园
其位于瓦莱塔,是意大利骑士的私人花园,属于城市防御工事的一部分,因此又名意大利瞭望台,花园顶端可俯瞰整个大港和首都瓦莱塔的全景。
(四)马耳他的神奇特色
马耳他岛的面积很小,但就在这样一个小岛上,充满了神奇和难解的亘古之谜,它的神秘色彩不仅吸引了更多的观光客,而且是考古学应加以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1.马耳他岛巨石建筑
在马耳他岛,从1902年开始,人们陆续发现了30多处巨石神庙的遗址。这些不可思议的史前地下建筑的设计者是谁?在石器时代,他们为什么花费这么大的精力来建造这座巨大的地下建筑?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该岛的塔尔申村的巨大的石制建筑,经过考古学家们挖掘和鉴定,被认为是一座石器时代的庙宇的废墟,也是欧洲最大的石器时代遗址。这座在5000多年前建造的庙宇,占地达8万平方米,整个建筑布局精巧,雄伟壮观。
在马耳他岛上的哈加琴姆、穆那德利亚、哈尔萨夫里尼,考古学家们又发现精心设计的巨石建筑遗迹。哈加琴姆的庙宇用大石块建造,也是最复杂的石器时代遗迹之一,有些巨大的“石桌”的用途至今仍未被肯定,石桌位于通往神殿门洞内的两侧,神殿里曾发现多尊母神的小石像。
最令人不可理解的是蒙娜亚德拉神庙,这座庙宇又被称为太阳神庙。一名马耳他绘图员仔细测量了这座神庙后发现,这座神庙实际上是一个相当精确的太阳钟。太阳光线投射在神庙内的祭坛和石柱上的位置,可以准确地显示夏至、冬至等主要节气。
这些巨石建筑的建造者们在天文学、数学、历法、建筑学等方面都有极高的水平。有些研究者甚至推测这些判断节气的历法标志,还可以被用作观察天体的视向线,甚至能被当作一台巨型计算机,从而准确地预测日食和月食。石器时代的马耳他岛居民真有这么高的智慧吗?他们是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当时的文明盛况是何等景象?科学的遗产又为何没有流传下来呢?这个谜题本身就是令人无法捉摸和难以想象的。
2.地上的奇特轨迹——“车辙”
马耳他岛的地面上有一些奇特轨迹。在岛上,甚至在光秃秃的岩石上都留下一些深度不一的平行的轨迹,这些轨迹看起来像是某种轨道,当地土著人称之为大车印。表面上看,这些轨迹也似乎是车辙,但两辙之间的距离又不一致,这种史前遗迹是怎样形成的呢?人们有如下种种猜想。
有人认为这些轨迹是实际使用的车轨,可能在某个时候湮没在地面之下,以后又逐渐露出地面。但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轨迹显示出明显不同的辙宽。又有人认为这些轨迹只是大车辙,譬如某种双轴大车在地上压出的槽,这也肯定不对。众所周知,双轴大车有4个轮子,在转弯时,后面一对轮子划出的曲线要比前面一对的小一些。因此,如果是双轴大车,则必须找到与前轮辙印不同的后轮辙印,但事实上没有。还有人认为是单轴车在地上压出的槽,这一猜想同样不着边际,理由是对于各不相等的辙宽,这些单轴车得有个活动的轴才行。
也有人提出其他想法。他们认为,这些轨迹也许是由某种动物,譬如牛,将树枝绑在背上拖曳而成。这些树枝下面有分叉,在分叉的枝干上放置沉重的货物,譬如神庙中的巨型石雕。然而这也不大可能。马耳他岛的地面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如果某种动物的确曾经年复一年地拖着分叉的树枝走过而在地面上留下印记,那么,首先我们应看到这种动物踏出的小路,其次我们还必须假定多年以来树杈具有相同的宽度。这些困难使得这种想法不大可能成立。
对“车辙”的一些猜想,如大车车印?单只轮子?牛拖树枝?显然,这些都站不住脚。
还有人认为某种球状物体也许是解释轨迹之谜的钥匙,这种理论认为轨迹是某个球状物体在地面上滚动时压出的凹槽。不过这也不正确,因为实际球体在滚动时在凹槽低点留下的痕迹与人们在马耳他岛上的轨迹中所发现的特征完全不同。对轨迹的另一种设想是,它是一种输水管道系统。这一想法也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因为轨迹的凹槽越过了高山与峡谷并始终保持非常紧凑的曲线。
不久前又有人提出一个想法:在轨迹的凹槽中推动的是单只轮子。这一想法也不对。因为轨迹凹槽深度为72厘米,这意味着当轮子在槽沟里转动时,从轴心到底部的深度至少为70厘米;但这样大小的轮子无法沿着轨迹向前转动,因为轨迹有些地方转弯很大,轮子在槽沟中根本转不过去。
在马耳他岛上大约有30座神庙,因此最近有人提出,这个奇特的轨迹被用于将巨型石雕运往正在建造中的神庙。这个猜测也难以站住脚,因为轨迹离最近的神庙尚有1公里之遥。
有人设想,马耳他岛地面为风化的石灰岩,它在潮湿的时候非常松软,也许是天外某种不明飞行物曾经以某种方式接触过马耳他岛的地面?这种想法似乎更离奇。
马耳他岛上的这些轨迹一直延伸到地中海,即使在水深42米的地方,潜水员还能看到。这是否意味着马耳他岛在地质变迁中曾经下陷?这同样没有史料证明。
考虑了20余种如此这般的想法和几乎同样多的猜测之后,我们发现没有一种猜测站得住脚。不得不承认,这个轨迹,这个位于马耳他岛上的“车辙”,确实是史前留下的谜。
3.神奇的古庙——蒙娜亚德拉神庙
在马耳他岛上,人们把蒙娜亚德拉神庙称为太阳神庙,它足足比海平面高出48米。每年至少有半年时间,强劲的海风越过沙丘吹拂着太阳神庙,它挟带的海岸边的盐粒不断地侵蚀着神庙中的石雕群。离海最近的神庙是哈格·钦姆神庙,它离大海峡只有不足半公里的路程。
蒙娜亚德拉神庙的整体轮廓看起来如同一片三叶苜蓿的叶子,宽约70米。
一个名叫保罗·麦克列夫的马耳他绘图员曾经仔细地测量过这座神庙,并由此得出了一个极其令人震惊的结论:在夏至的日出时分,太阳光擦着神庙出口处右边的独石柱射进后面椭圆形的房间里,正好在房间左侧的一块独石柱上形成一道细长的竖直光柱。这道光柱的位置随着年代的不同而改变,在公元前3700年,光柱偏离了这块独石柱而射向它后面一块石头的边缘;而在公元前1万年,这道光柱如同一束激光笔直地射向后面更远一些的一块祭坛石的中心。在12月21日的冬至日,上述情况又出现了。不过这次出现在相对的一侧,同时房间右侧后部设有祭坛石。
我们已经看到,在日出时分,太阳发出的第一道光线笔直地在出口处的两块独石柱之间穿过,射进神庙的房间里,光线穿越门拱并照亮了房间中部巨大的祭坛石。神庙中出现的这种准确的投影现象绝非偶然,事实上整个神庙建筑布局上的精确性已经排除了任何偶然性。在更早的年代里,根据太阳光柱在不同的节令射向这一侧或另一侧的日历柱,建造神庙的人完成了一个简明的日历。
这样,在冬至日和夏至日,分别在右边和左边的相应的独石柱上形成了一道光柱,这两根独石柱可称为日历柱。它们宽度不等,右边独石柱宽1.33米,左边独石柱宽1.20米。右边独石柱上出现的是冬至的太阳光柱,我们所看到的是在我们的世纪里太阳光柱的位置,它没有射向后面石块的边缘。这样的建筑布局也恰好为公元前3700年和公元前1万年的太阳光柱留下了足够的位置。太阳光柱在整个石块上扫过一遍大约需要25800年的时间。正是根据石块的宽度,我们算出了这一情况开始的时间——公元前10205年。
必须注意的是,现在太阳光柱没有射向祭坛石,它被左边较小的一根独石柱挡住了。左边的独石柱比右边的一根窄13厘米,正好是两束太阳光柱的宽度,后者宽约6.1厘米。假如日历柱再宽一点,太阳光柱将无法精确地射向位于后部的祭坛石中心,而在公元前3700年,太阳光柱也没有落在祭坛石的中心,其位置相差6.1厘米。迄今为止,经过科学推算,太阳光柱射向祭坛石中心只出现过一次,即公元前1万年的那次。
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建成如此高明的建筑,这一切该怎么解释呢?
考古学家历来视确定古史日期为畏途,对我们石器时代的祖先,他们做出的排序总是混乱不堪的。根据马耳他岛上太阳神庙中相当精确的太阳钟,我们可以推测出其建造者的许多情况。他们并不是完全未开化的原始蒙昧的生命,至少他们具有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和精确的历法。此外,我们还得以确定他们生活的年代,这都是作为后人的我们感兴趣的话题和值得我们不断去探讨的课题。
4.史前之谜——宏伟的地下建筑
在马耳他岛上位于南部的首府瓦莱塔一条不引人注目的小路上,1902年发生过一件引起轰动的大事。当年,有人建房时在地下发现了一处洞穴,但房主一声未吭。他也知道马耳他岛上有许多史前地下建筑,保持缄默的原因是他不希望其建筑由此被官方所禁。只是到了后来人们才逐渐知道,在他的房子下面埋藏着令人惊叹的宏伟建筑。
现在人们将这一地下建筑称为“Hypogaum”,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其中,“Hypo”的意思是“在上面”或者“在下面”,而“Gaia”则是指“土地”,合起来为“在地下”。整座地下建筑由许多上下交错重叠的多层房间所组成。里面有一些进出洞口和奇妙的小房间,旁边还有一些大小不等的壁龛。中央大厅里耸立着直接由巨大石料凿成的大圆柱与小支柱,它们支撑着中央大厅的半圆形屋顶。整个建筑采用了粗大的石梁,以一种近乎完美的方式建成,线条清晰,棱角分明,甚至那些粗大的石梁也不例外。没有用石块镶嵌补漏的地方,更没有用多块小石块拼装之处。无缝的石板地面上耸立着巨大的独石柱,壁龛与支柱都直接雕在这些石柱(都是些非常致密、坚固的大石梁)上。整个地下建筑共3层,最深处离地面12米。
当时的建筑者是持石锤工作的,工作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而且在开凿和使用中照明也是问题,因为在马耳他岛上根本没有黑曜石(即火石)。
这座地下建筑的设计者是谁?在石器时代,他们周围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急急忙忙地建造了这座巨大的地下建筑?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没有找到答案。
5.沙子贵如金
马耳他没有河流,四周都是海,海边都是刀削斧砍一般的悬崖,于是当地人便建造了一个个的人工海湾,从外地进口沙子,铺在海湾里。铺橘黄色沙子的叫金沙滩;铺银白色沙子的叫银沙滩。人造沙滩上颗粒均匀的沙子的成本费和运费加在一起,不亚于等量黄金的价格。无怪乎在马耳他,谁若偷拿一点沙子,就要被判刑。
6.神秘古车道
环岛海滨有神秘古车道,统一规格为深半米、轨距135厘米、双石轨,以巨石砌成,据推测为古人的简易机械化手推车的轨道,建造者当为腓尼基人、古希腊人或古罗马人。
三 主要城市
1.瓦莱塔
瓦莱塔是马耳他首都,是全国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它有许多有趣的别名,诸如“圣约翰骑士团之城”“巴洛克的伟大杰作”“欧洲艺术之城”等。
瓦莱塔在马耳他岛东北岸一个小半岛的尖端,北临马尔萨姆谢特商港,南濒大港。市区实际上是建在谢贝尔拉斯山麓的一个城堡,被围以高大的城墙,人们由城门出入,占地不足两平方公里,是现今世界上最小的首府之一。瓦莱塔始建于16世纪,因在1565年著名的战役“马耳他之围”中,指挥抗击土耳其军的骑士团团长瓦莱特而得名瓦莱塔。骑士团吸取奥斯曼帝国军队大包围的教训,以“防御工事优先于住宅”为指导,骑士团将城池建得十分坚固。城内街道呈网格状,仅可供一车通过。东北角是著名的圣埃尔要塞。1964年马耳他独立时,瓦莱塔被定为首都,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集中了全国主要的工业企业,2015年人口为6444人。
瓦莱塔的景物与岛上其他地区连成一片,其建筑、商业和交通等各方面情况均难以区分。因而规定瓦莱塔与马耳他其他地区以城门为界,城门内为瓦莱塔。公众街是入城后的第一条街道,既是瓦莱塔城的中轴线,也是半岛的中心线。街面宽阔、平坦而整洁。英国统治时期的女王广场就位于街道的中央,现已改名为公众广场,女王伊丽莎白的雕像至今仍矗立在广场上。
在瓦莱塔高层公寓与别墅之间,有许多点缀其间的古旧建筑。它们是巴洛克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从外形到内部装饰都非常奢华,属于欧洲最好的建筑艺术。瓦莱塔著名的建筑物有总统府、莫斯塔圆顶大教堂和地中海议会中心。
总统府初建于1623年,后逐渐扩大为宫殿,是1799~1800年马耳他人民反抗外来入侵者斗争的中心。马耳他于1974年把这座宫殿改为总统官邸,除部分地点供总统办公和居住外,院内其他地方被辟为总统府公园。园内环境优美、空气清爽,古树花草相映成趣。
著名的莫斯塔圆顶大教堂建于1833~1863年,据说修建时没有使用一根脚手架,整个大教堂完全由石块砌成。教堂外观雄伟,内部装修精美,整洁肃穆。教堂内壁的圣经壁画全部出自名人之手,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
坐落在瓦莱塔城内的地中海议会中心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饱经风霜,现已整修一新对外开放。在瓦莱塔港对面还有两处海岬,是三面环水的陆地,为深水海湾所环抱,维托利奥萨(Vittoriosa)和森格莱阿(Senglea)两座古城像两名忠实的卫士默默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瓦莱塔与北京的时差为7个小时。
2.“三城”
维托利奥萨、森格莱阿和科斯皮夸(Cosepicua)构成“三城”,是马耳他的历史古迹。“三城”是16世纪圣约翰骑士团为抵抗外敌入侵而修建的,它们与1565年进行大突围的英雄事迹密切相关。在这里,有古老的防御工程以及1090年罗马征服者修建的古老教堂。如今,“三城”仍然是马耳他最美丽的地区之一。
·维托利奥萨城
这是“三城”中损坏最少又最神秘的地方。圣劳伦斯(St. Lawrence)教堂坐落在水滨,与森格莱阿遥遥相对,是进入“三城”的起点。这里原先是圣约翰骑士团的修道院,至今仍保留着许多骑士的遗迹。它建于1723年,取代了由诺曼人建造的一座较小的教堂。它是一座宏伟的建筑,矗立在一个风景如画的角落里。2013年有人口2475人。
圣劳伦斯教堂的前面耸立着建于1797年的自由纪念碑,这是为纪念英国军队撤离马耳他而建立的。它的后面是教堂博物馆,里面保存着最勇敢的骑士团团长、来自瓦莱塔的吉恩帕里索特的帽子。
沿着教堂继续往后走,就进入胜利广场,这是维托利奥萨的中心,有一组带阳台的学院建筑和一座胜利纪念碑。从这里向右行,走进大门街就可见到宗教法官的一座豪华邸宅,它曾经充当过宗教裁判所的法庭、住宅和监狱。阴森恐怖的审判室让人想起宗教裁判所曾经拥有的无上权力。审判室的门故意做得很低,这样,每个囚犯进门都不得不向主审法官低头。这间屋子下面是蜂巢般狭小的牢房,受迫害者就被囚禁在这里。
·森格莱阿城
它与维托利奥萨隔水相望,其名字源自一位名叫森格莱阿的骑士团团长。1544年,森格莱阿团长在水边设立要塞,并建立了这个聚居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遭到了严重的毁坏,但是它获得了另一种魅力。2013年有人口2719人。
20世纪70年代,在马耳他经济发展时期,这个地方以它特有的气质成为艺术家们的聚居地,外国的画家、作家和雕刻家们来到这儿,住在能俯瞰港湾的房子里。现在,由于有了这些零零星星的移居者,这里又恢复了那种熟悉的本土生活。森格莱阿的吸引力来自大港上方的风景。这个港口已经不像过去那么繁忙了。从要塞顶端的森格莱阿角哨位远眺,瓦莱塔和圣安格勒堡看起来十分壮观,特别是在夜晚灯光的辉映下具有独特的魅力。森格莱阿角的哨位上雕刻着一只特大的眼睛和一只特大的耳朵,它们是警惕的象征。
·科斯皮夸城
沿着水边环绕着森格莱阿有一条路,那是通往科斯皮夸令人愉快的步行小路。在凉爽的夜晚,海湾中的水平静得像一泓深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16~17世纪教区的教堂——“我们的胜利女王”教堂在这里重建。每年9月8日,人们会抬着雕像在街上游行,举国欢庆胜利纪念日。2013年有人口5186人。
3.姆迪纳
姆迪纳是一个比瓦莱塔更古老的城市,素有“寂静之城”的美誉。狭窄、蜿蜒的小道被古老而华丽的街灯装饰着,市中心矗立着雄伟的巴洛克式大教堂,教堂内的美丽壁画和富丽堂皇的装饰令人目不暇接。城区内遍布宏伟的宫殿、寺院、教学楼和博物馆。广场四周的一些显赫建筑物可追溯到1090年的诺曼时期。姆迪纳的历史可上溯至腓尼基时代,同时,它也是马耳他最早建立的城市。在骑士团抵达之前,这里一直是马耳他的首府。姆迪纳的城塔矗立在岛中心的陡峭山丘上,外环一圈是坚固的城墙。它是世界上拥有中世纪围墙且至今保存得最完美的典范之一。姆迪纳一向是马耳他显贵们的府邸,至今仍然如此。城市具有正门、希腊门、“城墙之门”三个入口。这座“寂静之城”能让人体会庄严而静默的冥想气氛。2013年有人口236人。
长期以来,人们只能在姆迪纳步行,因为其狭窄的街道不适用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但是,在当地居民被允许使用汽车,餐馆、酒吧、咖啡馆在历史性建筑中被允许开设时,姆迪纳就已不再安静。姆迪纳的街道修建得狭窄且成角度,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空间,使稀少的冷空气可以流通起来,又使高大冰冷的石头建筑的影子相互投射。因此,在炎热的夏天,人们仍可感到凉爽。
沿着圣安东尼街向南走,一路上都能看到美丽的建筑和宫殿。走到尽头处转至圣劳伦左街,街角处屹立的那座华丽的大教堂,就是著名的圣劳伦斯教堂。它最早建于中世纪早期,骑士团到来后,居民改信天主教,又对其重修、扩建并使其成为罗马巴洛克建筑艺术的典范。教堂里绘满了壁画,正面是一座红木雕刻的神龛,圣劳伦斯的雕像就罩在里面。
科托那利地区是马耳他历史的摇篮,古老的维托利萨奥城就建在它的最西北端。当年的辉煌依稀可见,城门古老,城墙宽厚而坚实,一些石块的表面已经风化了,但仍给人一种安全感。城门上雕刻着两柄交叉的宝剑,展示着它的威严。
姆迪纳附近的圣安哥拉要塞建于公元9世纪,其外形至今仍保存得十分完好。从瓦莱塔看去,可以清楚地见到它的全貌,它犹如漂浮在海水中的小城市,它一侧的围墙就紧邻水边。圣安娜教堂就位于圣安哥拉的东南半个街区。
4.拉巴特
在姆迪纳围墙之外就是拉巴特,罗马时期的“护城河”将姆迪纳与其他相连城镇分割开来。几个世纪过去,骑士们建造的已经干涸的护城河和陡峭的固若金汤的堡垒仍然守卫着这座城市。现在拉巴特是马耳他岛农村地区的商业中心,银行、写字楼、商店、市场以及价格低廉的餐馆一应俱全。2013年有人口11176人。
5.戈佐岛
从马耳他岛北端的色科瓦(Cirkwwa)乘渡轮到马耳他的姐妹岛——戈佐岛,只需25分钟的航程。在戈佐岛上,肥沃丰饶的山谷从城市中心辐射开,用碎石砌就的高墙和多刺的梨木篱笆之上是绿色的慢坡。不管从哪里望过去,大海都一步之遥。实际上,正是戈佐岛神奇的海岸给人们带来如此强烈的印象:涓涓溪流、红沙、海滨、青绿色的海湾,雄伟的石质岩层,石灰石与小盐田交错在一起,高高耸立的悬崖矗立在晶莹的水面之上……石头上的村庄,既有乡村风格,又具文雅情调。宽大的广场正对着建筑物下面金黄色的雕饰阳台……从老农庄典型的拱廊到最现代的房屋,无数具有创意细节的建筑令人叹为观止。
戈佐岛上的人(下文简称戈佐人)一直在极力地维护着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他们开垦肥沃的土地,种植作物,同时他们还是渔猎老手。在穆加海湾,你会羡慕他们那色彩斑斓的渔船、渔网和将要载满美味的硕大的龙虾缸罐。如今,戈佐岛上的居民大多是热情而淳朴的农民或渔夫。2013年有人口31446人。
戈佐岛被许多美丽的蓝色海湾环绕着,它们像一串天蓝色的项链扮饰着这座神奇小岛,如朗姆拉、杜维拉、雪兰迪和马尔萨佛。杜维拉海湾是地理上的谜,在它悬崖的后面有一个自然的浅湾——内陆海,游客在风平浪静时乘舟通过一条与地中海相连的神秘的地下水道,从位于悬崖后的内陆海出发,一转眼就到了开阔的地中海。清澈透明的海水在阳光下变换着炫目的蓝色。
戈佐岛上的维多利亚原名拉巴特,即郊区的意思。在1887年,维多利亚女皇为庆祝在位50年时,把拉巴特升为城市,并以她的名字“维多利亚”来命名。但很多戈佐人仍然沿用它原来的名字——拉巴特。大城堡(Citadel)是首府的中心,在中世纪时具有战略价值。几百年来,戈佐岛的一些港口吸引了无数的海盗和海盗船,他们经常到这里来寻找食物和水,还不时把一些不幸的岛民抓去,出卖为奴。因此,岛上的居民聚集在岛上最高处,建造了这座大城堡。后来骑士们在1565年大突围中获胜后,又加固和扩建了大城堡的壁垒,也就是今天所看到的规模。大城堡中有建筑家罗伦左·加珐于1697~1711年建造的大教堂。大城堡里还有教堂博物馆、古时的监狱、军械库以及艺术和手工艺品中心等。
6.科米诺岛
科米诺岛这个几乎荒芜的岛屿是个独一无二的小岛,岛上没有车辆,仅有几条小路,据统计现常住人口仅有8人。岛上早春时节花团锦簇,17世纪瞭望台的遗迹,像守护神一样给昔日隐士们的历史和被流放的避难所投下充满浪漫色彩的影子。这座小岛曾经是海盗出没的地方,今天已经成为太阳崇拜者和水上运动爱好者的天堂。他们来到这里寻求祥和、宁静以及欣赏科米诺岛著名的蓝潟湖(Blue Lagoon)。如果说马耳他岛是繁忙之岛,戈佐岛是寂静之岛,那么科米诺岛就是一片世外桃源,在这里闲散和运动是生活中的固定项目。这个岛屿太渺小了,以至于被世界的进步遗忘了。正因为如此,它才得以保持其原始本色:色彩斑斓的海岸线以及点缀其中的两小片沙滩环绕着寸草不生、岩石密布的荒原。岛上随处可见漂亮的山坳、小溪、石林和岩石隧道,当然还有壮丽的蓝潟湖。环岛的一片水域色彩夺目:靛青和深蓝色的海水——沙滩海湾中的一片蓝色,融入了位于科米诺岛和科米诺托岛之间的蓝潟湖的水域中。这里是地中海最美丽的地方。似乎是为了锦上添花,这里甚至还有海豚嬉戏在群岛之间。
在古代,有人曾将这座岛称为科斯拉,而科米诺是其一直沿用的名字,它来自曾经在岛上大量生长的香料植物孜然芹。如今,孜然芹仍遍布在全岛的灌木丛中,而点缀小岛的却是一种开出粉红色或紫红色花朵有芬芳气息的名为百里香的植物。在春天,成群的蜜蜂便会用它的花粉酿造出也许是该地区品质最佳的蜂蜜。
四 建筑艺术
马耳他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巴洛克式欧式建筑,最明显的是首都瓦莱塔。它具有典型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其巨大的防御工事也基本完好。瓦莱塔于1980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02年,在首府瓦莱塔一条不引人注意的小路上,发生了一件引起世人轰动的大事。有人盖房时在地下发现一处洞穴,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这里埋藏着一座史前建筑。它由上下交错、多层重叠的多层房间组成,里边有一些进出洞口和奇妙的小房间,旁边还有一些大小不等的壁孔。
中央大厅耸立着直接由巨大的石料凿成的大圆柱和小支柱,它们支撑着半圆形屋顶。整个建筑线条清晰,棱角分明,甚至那些粗大的石架也不例外,目前没有发现用石头镶嵌补漏的地方。天衣无缝的石板上耸立着巨大的独石柱,整个建筑共分3层,最深处达12米。这些不可思议的史前地下建筑的设计者是谁?在石器时代,他们为什么花费这么大的精力来建造这座巨大的地下建筑?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马耳他岛的面积很小,仅245.73平方公里。但在这样一个小岛上,从1902年开始,人们发现了三十多处巨石神庙的遗址。这种精心设计的巨石建筑遗迹在马耳他岛上不止一处。在哈加琴姆、穆那德利亚、哈尔萨夫里尼,考古学家们也发现了几座经过精心设计的庞大建筑物。它们都用石灰石建成,有的雕琢粗糙,有的琢磨光滑,有的建筑物的墙上有粉饰,有的则精雕细刻,各有特色。哈加琴姆的庙宇用大石块建造,里面有一些石桌,它们排列在通往神殿门洞内的两侧,有些石桌至今未能被确定究竟是祭台还是柱基。考古学家在神殿里还发现了多尊母神的小石像。这座建筑是最复杂的石器时代遗迹之一,许多谜团有待进一步考证。
穆那德利亚的庙宇又是另一番景象。它建于4500年前,建在海边的峭壁上,可以在上面俯瞰苍茫无际的地中海。它的底层呈扇形,具有典型的马耳他巨石建筑的特征。那些大石块由于峭壁的掩护,很少受到侵蚀风化,保存得相当完好。
最令人感到神秘莫测的是名为“蒙娜亚德拉”的一座神庙。这座庙宇又被称为“太阳神庙”,它的结构很奇特,人们在惊叹之余又觉疑雾重重。这座庙宇实际上是一座相当准确的太阳钟!保罗·麦克列夫指出,根据太阳光线投射在神庙内祭坛石和石柱上的位置,可以准确地显示夏至、冬至等一年中的主要节令。神庙的建造者们居然能有那么高深的天文学和历法知识,能够周密地计算出太阳光线的位置,设计出那么精确的太阳钟和日历柱。这一切该怎么解释呢?石器时代的马耳他岛居民真有这么高的智慧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他们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为什么他们在其他领域却没有相应的发展?是什么因素激发了他们建造巨石建筑的疯狂热情?而这些知识又为什么莫名其妙地中断了?这一切至今仍没有人能够回答。巨石无言地耸立着,把一切高深莫测的疑问保持在一片沉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