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活动中志愿者的多元动机——对慈济基金会南京志工的访谈研究本论文为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中国佛教背景公益组织的运行模式研究”课题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为10YJC840101。

仲鑫仲鑫,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志愿组织研究,E-mail:13584059264@139.com。

摘要:本文通过对慈济基金会南京会所19名志工(志愿者)深入访谈第一手资料的分析及对慈济慈善公益活动的参与观察,就慈济志工在慈善公益活动中的志愿服务动机展开研究,研究志愿服务的多元动机,如承担社会责任、精神成长,扩大社会交往、技能学习,信仰实践或体验。研究表明,慈善公益组织应正视志愿者的需要,建立激励机制,适当调整组织角色,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社会的要求,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和引导大众的志愿参与热情。

关键词:志愿者(志工)动机 慈济基金会

志愿者是慈善公益组织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不仅付出时间、金钱,而且通过自身的志愿服务带动大众的参与意识。志愿者参与慈善公益的动机是什么?慈善公益活动能满足他们哪些需求?作为慈善公益组织,只有了解当代志愿者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招募与管理志愿者。财团法人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以下简称慈济基金会或慈济)是全球著名的慈善公益组织,至今已发展了稳定的志工团队(志工和志愿者所指相同,但本文在论证慈济基金会的志愿者时,采用志工概念,下文有专门的解释)。本文尝试通过对慈济南京会所19名志工的访谈本文对访谈的19名志工进行了编号,从01到19号,下文中的访谈资料涉及志愿者时均使用这些编号。及对志愿服务亲身参与和观察,探寻志愿服务的动机。

一 志愿者动机研究的文献

在志愿者的动机研究方面,Denise Agostinho和Arminda Paco(2012)曾对以往志愿者动机研究做过简要的回顾。Girdon在研究志愿服务与回报时提出了志愿服务的三种主要动机:社会动机(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体动机(自我满足感)和间接经济动机(建立业务联系、获得工作经验)。Fitch开发了一个含有20个指标的量表,以此来了解学生参与志愿行动的动机,并把志愿服务的动机归纳为三个主要类型:利他型、利己型、社会责任型。克拉利采用功能分析法来研究志愿者的动机,开发出VFI(Volunteer Functions Inventory)志愿者动机量表,该表将志愿者的动机分为六大类型:价值(将志愿服务视为利他或人道主义关怀)、认知(增强对受助人、组织和自己的了解,获得新的学习体验)、职业(学习特定技能,获得潜在就业机会)、社会(朋友、家人或团体的规范性影响)、自尊(良好的自我感觉、自尊增强、被需要的感觉)、保护(减少负疚感等负面情绪)。Protean和Wolff在其研究中用三种主要模式解释志愿者的动机:增强和丰富自己的人力资本、致力于提高他人的福利、寻求私人的福祉或物品(如声望、尊重等)。

国内对志愿者动机的实证研究有邓蕾(2011)的《“90后”志愿者在世博会志愿服务过程中的主体性收获研究》,李伟(2008)的《青年志愿者行动的逻辑:动机、频率、类型及障碍——基于大学生志愿者赴地震灾区服务的研究》,戴香智和李建权(2010)的《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志愿者参与动机分析》,吴鲁平(2008)的《志愿者参与动机的结构转型和多元共生现象研究——对24名青年志愿者的深度访谈分析》。这些实证研究关注的是志愿者的动机与需求,研究发现志愿参与不仅有利他行为,而且有利己成分。如李伟在对赴地震灾区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志愿者有六类动机——奉献型、学习型、自我实现型、社交型、实用型、盲目型,还发现利己-利他动机的融合是志愿者持续行动的不竭动力。邓蕾(2011)对“90后”志愿者的调查也发现,“90后”志愿者在世博会中获得了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提高,还获得了正向的积极体验,扩大了交往范围,提高了社会声望等,获得了工具性效能、社会性效能和情感性效能,龙涛等用VFI量表对世博会志愿者的参与动机进行了研究,发现学习、价值观取向、社会交往、公民责任、职业取向是志愿者参与的五个主要动机类型。吴鲁平的研究发现志愿者的动机中存在传统动机、现代动机及后现代动机的混杂化现象。

这些研究都表明,志愿者的服务动机是多元的,既有利他方面,也有利己方面。国内对志愿者动机方面的研究采用的主要是问卷调查,选择的志愿服务组织也主要是世俗的慈善公益组织,而有关宗教慈善组织的志愿者动机研究较少。目前,宗教组织,特别是成熟的宗教慈善组织参与慈善公益是一个客观事实。宗教慈善组织,如本文研究的慈济基金会等,在志愿者开发方面已形成稳定的机制。这些组织中志愿者的参与动机是什么,志愿服务满足了他们的哪些需求,志愿服务是不是他们践行信仰的方式之一等,这些问题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本研究采用访谈与参与式观察法,对慈济基金会南京会所的志工进行了访谈,并亲身参与慈济基金会南京会所的志愿服务,历时3年,共访谈了19名志愿者(慈济志工)。

二 慈济基金会、志愿者与慈济志工

慈济基金会是全球著名的佛教慈善公益组织,发源于台湾。至2010年底,慈济已累计援助了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慈济在南京开展首批志工培训,并在南京开展各种慈善公益活动,如今南京会所已经开展了环保、医疗、济贫、亲子教育等多种慈善公益活动。

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出于自愿,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他们为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而工作,志愿服务是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可以是个人行为,也可以是集体行动。志愿者的英文为volunteer,在大陆、香港和台湾译法不同,大陆一般称为志愿者,香港称为义工,台湾称为志工。

慈济发源于台湾,在慈济,志工还被赋予了超出一般志工意义的含义,每个人自内心发愿,立志从事社会服务工作,因为一心一志,所以称为志工,因此,下文慈济志工均指慈济志愿者。在慈济,志工要经过志工培训,认同慈济理念,并参与一定量的慈善公益活动,然后才能被授予志工服,成为慈济志工。

三 慈济志工参与的动机

本研究对慈济基金会南京会所的志工进行了深度访谈,共访谈了19位志工。在这些志工中,女性16名,男性3名;20~30岁的有2人,30~40岁的有10人,40~50岁的有3人,50岁以上的有4人。从性别来看,较符合慈济志工以中年女性为主的特点。所访谈志工都是南京本地人,他们接受过慈济系统的志工培训,并参与慈济组织的多种慈善公益活动,通过两年多的观察与访谈,本研究发现志工参与慈济有以下动机。

(一)慈善公益参与与承担社会责任

在慈济,一些志工本来就有着较大的参与慈善公益的动力,在参与慈济前,他们已经参与过或正在参与社会上的公益活动,如05号访谈对象曾参与寺庙组织的慈善公益活动,06号访谈对象多次参与红十字会的慈善活动,08号访谈对象称自己“本来就是一个热心的人”,也参加过单位组织的慈善活动,认为“好事,大家都应该做”。17号访谈对象在参与慈济前,就一直在一个公益国学读经班从事国学的教育和推广工作,这些参与者内心认同慈善公益,有较强的参与慈善公益的动机。

在访谈中,参与慈善公益的动机还表现在志工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上。03号访谈对象谈道:

 

人要对社会有责任心,自己希望为社会做一些实事,去帮助别人,如去敬老院,去孤儿院服务等,想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公益事业是自己的一个需要。现在物质(需求)满足了,什么都不缺,人就需要一种精神生活。能为社会做一些事,是很开心的,不需要回报。根据对慈济基金会19名志工(志愿者)深入访谈的资料整理而成。

 

06号访谈对象是一个热心人,曾在“5 ·12”地震后打电话给慈济,希望参加汶川的赈灾。

 

只要自己有时间,就参加慈济的活动……后来他们做爱心酥也通知我。问我有没有时间,我想都没想就说可以。那时只要叫我做事,我就做。就想找个做事的地方,我对钱看得很淡,自己的开销也很少,也不戴首饰,来慈济主要是因为自己精神上开心,有事做。根据对慈济基金会19名志工(志愿者)深入访谈的资料整理而成。

 

在这位志工看来,参与慈济的善业,是一种乐趣,是一种需要。

 

去年(2008年)的活动都参加了,大爱妈妈、手语班等。但去年年底去四川发放冬令物资,没去成,一个名额给了×××,明年一定要参加慈济的大小活动。现在就争取每天到会所,除了周四唱歌外,自己其他活动全放弃了。根据对慈济基金会19名志工(志愿者)深入访谈的资料整理而成。

 

07号访谈对象是一位女性白领,不仅自己参加慈济的志愿活动,还带动周围的人参加慈济的志愿活动。

“上学时有这样的念头,要帮助人,但是钱不多”,该访谈对象一直在寻找一个值得信任的团体,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值得信赖的团体”。工作后因为偶然的机会知道了慈济,并通过网络了解了慈济后,主动联络慈济,表达了捐款意愿。

 

所以工作后就觉得,如果有能力捐钱,就只会捐给慈济,所以有了一点钱可以捐了,就主动联系慈济,当时打电话到台湾花莲精舍,师父留下了联系方式,并告之南京也有慈济人,当时本来是想把钱汇到花莲,听到后喜出望外,没想到慈济就在身边……过了几个月,他们联系我,他们跟上海的邱师姐联系过,说可以接受,我就捐了,第一笔捐款大约在1000~2000元,还蛮开心的。根据对慈济基金会19名志工(志愿者)深入访谈的资料整理而成。

 

从以上访谈内容可以看出,该志工在内心一直在寻找一个符合其价值观的慈善组织,一旦她认可了哪个慈善组织,就会积极主动地与之联系,并坚定地支持该组织。其内心对慈善公益有强烈的参与意愿,可以用“渴望”来形容,慈善公益对她而言是一个较强的需求,她通过志愿服务来实现内心对利他及自我实现价值的追求。

就本研究的观察而言,许多志工一直都在内心深处寻找一个符合自己价值观、能够实现自己承担社会责任并值得信任的组织。一次去外地发放冬令物资的回程车上,在分享中,一位女实业家就表示,她内心一直寻找像慈济这样的组织,并且她周围有很多人(实业家)都和她一样,有这样的需求。她表示自己要向更多的人介绍慈济。因此,可以说参与社会公益与承担社会责任本身就是存在于大众心中的动力与需要。

(二)化解烦恼与精神成长

访谈中,许多志工表示参加慈济是因为能够化解自己的烦恼,在慈济能使自己平心静气。如08号访谈对象在参加慈济前,因为女儿离家出走,烦恼很多,无处化解,参加慈济后,经常参与慈济活动,观看慈济影片,学会用慈济的理念改变心态,化解自己的家庭烦恼,还帮助别人开解烦恼。该志工的经历被编成短剧《原谅》,在2013年南京会所的岁末祝福上公演。19号访谈对象是因为与先生及儿子的关系紧张而加入慈济,希望能通过慈济化解自己的家庭烦恼。14号访谈对象在慈济的分享中,讲到家庭的烦恼时经常流泪,来慈济对她来说,不仅能化解现实生活中的琐碎烦恼,也能使她得到精神成长。

 

觉得慈济很好,遇到教育孩子等问题时,我们也不知道向谁请教,遇到烦恼、问题时,不知道找谁帮忙。慈济很好,有分享。所以慈济有厚度,而我们在琐碎中会纠缠于琐碎,在圈子里出不来。所以还想去慈济,经常润泽自己……参加慈济的动力是想提升自己,净化心灵。内心有这样的需要,需要这样的一个学习和成长的组织,感悟自己。根据对慈济基金会19名志工(志愿者)深入访谈的资料整理而成。

 

13号访谈对象除了自己参加慈济外,还带动家人、同事和自己的服务对象一起参加慈济。对于参与慈济志愿服务的动力,她认为“自己(在慈济,笔者注)有成长,心灵成长,自己需要这样的组织”。

 

感恩上人能提供这样的机会和这么好的道场,提升自己的良能。找到自己的不足,培养更多的良能。让自己反观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让自己更柔软,更实在,减少自己的矛盾,减少与社会的矛盾。一般只要有时间,就会参加慈济的活动,主要是慈济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18号访谈对象)

这一代人经常对社会抱怨,自己也经历了下岗,物价上涨等。到会所后,听到师姐(资深慈济志工)说话,心里就会平静下来。根据对慈济基金会19名志工(志愿者)深入访谈的资料整理而成。(10号访谈对象)

 

从访谈内容可以看出,受访的这部分志工在内心有对于化解家庭烦恼和心灵成长的需要,“自己成长”“净化心灵”“化解烦恼”等词语在访谈中一再出现,这说明,参与慈济对一些志工而言能满足其现实(化解烦恼)与精神(成长)的需要。这些志工或是在生活中困扰于家庭烦恼(主要为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希望得到指点,借由烦恼的消除而获得精神上的成长;或是自身有较高的自我成长的愿望,通过慈济的平台,达到精神成长。

根据笔者的观察,人生的各种苦难在慈济作为一种示相,参与者个体的痛苦和烦恼在面对各种人群的苦难时,显得渺小而微不足道。许多志工表示,自己进入慈济后,才知道还有这么苦,这么穷,这么可怜的人,相比于广大社会众生的苦,自己实在是应该感恩。同时,资深志工如何从自身痛苦中走出的分享也提供了一种榜样效应,群体的传染、暗示等团体动力,使参与者增加了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信心。在读书会等心得分享的环节中,经常有志工分享自己以前如何烦恼,如何痛苦,脾气如何急躁等“习气”,但他们经由进入慈济,学习证严法师的智慧,通过资料片、访贫等活动看到现实社会中苦难的群体,以及其他志工现身说法,活动中大家的帮助(姐妹情谊)等,学会对自己的生活感恩、知足,改变“习气”,改善与家人和同事相处的方法,因而烦恼少了,精神上成长了。

苦难的示现、证严法师对人生各种问题的开示等讯息开阔了志工的视野,为志工提供了思考社会人生问题的另一种思路;资深志工的现身说法增加了志工提升、改善自己的信心,而活动中姐妹情谊的温暖联系则将情感成分“镶嵌”在慈济所提供的正面信息与力量中,从而形成了志工成长的“正能量”,或者说增能,从而产生了志工所说的化解烦恼,精神成长等效应。

(三)社会网络

人是社会性动物,不仅有物质需要、安全需要,还有社会交往需要。慈济通过读书会,志工培训,慈善公益活动,手语学习等,让参与者经由做事而建立友谊,扩大社会交往,在参与者之间建立社会联结,建立信任,许多志工表示,慈济活动扩大了自己的社会网络。

 

慈济让自己遇见了自己原来圈子不可能认识的人。(04号访谈对象)

 

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交流。04号志工表示自己来慈济,认识了许多朋友。10号访谈对象下岗后成为家庭主妇,除了做钟点工,几乎没有什么社会活动。

 

本来一般不参加外面的活动……原来的生活以家庭为中心,没有社交。(10号访谈对象)

社会圈子扩大了许多。(14号访谈对象)

 

现在14号志工不仅参加慈济在南京的活动,也经常参加慈济在外地的活动,并成为慈济稳定的志愿者。根据对慈济基金会19名志工(志愿者)深入访谈的资料整理而成。

 

一开始自己是家庭主妇,想要把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待在家里时间久了,容易同社会脱节,想要接触人,但是又不想和官太太接触,想和一些有作为的人在一起,他们能做一些对自己、周围的人和社会有价值的事,有一定影响力的事。根据对慈济基金会19名志工(志愿者)深入访谈的资料整理而成。(16号访谈对象)

 

19号访谈对象在进入慈济前,因为工作的原因,社会交往较多,但是进入慈济后,发现慈济提供的是一个更加平等的环境,在慈济的见闻使得该志工现在能更自信地看待自己原来的社会圈。

 

现在接触别人时心态有变化,特别是和企业家、老板接触时,不会像以前一样觉得他们高高在上,因为在慈济也有许多企业家、老板,他们赚了钱,但他们都在做慈善。现在不会觉得外面的老板赚了好多钱,有多了不起。根据对慈济基金会19名志工(志愿者)深入访谈的资料整理而成。(19号访谈对象)

 

慈济的见识让该志工接触到许多力行慈善的企业家,在对照自己原先接触的企业家时,该志工有了更多的自信。

慈济活动本身不仅扩大了志工们的社会网络空间,志工们受到慈济的影响后,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慈济,也会主动扩大自己的社会网络,动员他人进入慈济。

 

为了让更多的人接触慈济,自己会主动和别人交往,而且一交往就交往很深,从而成为朋友,而且是真正的朋友。……在慈济上课(担任讲师),也认识了许多人,本来不认识的,听我的课,都认识我了。认识了不同阶层的人,如物资发放时,认识了做空姐的、无工作的、经商的、做工的,如果不进入慈济,和他们可能只是泛泛接触,不会像朋友那样交心……进入慈济,扩大了视野,扩得特别大。自己本来就是医生。在台湾参加人医会的时候,可以和世界各地的医生护士进行交流,而且很多讲座的讲师都很棒,拓宽了我的职业生涯。以前自己当医生不是很坚定。现在很坚定地当医生。而且知道自己哪一方面需要更多学习。根据对慈济基金会19名志工(志愿者)深入访谈的资料整理而成。(13号访谈对象)

 

可以看出,慈济的参与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在慈济的共同经历使他们能够跨越社会分层的区隔建立友谊,慈济在活动中统一的形象与制度,如蓝色或灰色志工服、统一的发型、“十诫”,活动本身的公益性等为参与者之间建立了涂尔干所说的“神圣连接”,在参与者中建立了“我们感”的“慈济人”群体,“慈济人”群体类似家庭的初级群体,参与者之间采用“师兄”“师姐”“师姑”“师伯”等拟家庭的称呼。深度访谈还发现,“慈济人”圈子的意义对于一些志工而言超过了普通意义的“熟人圈”,一些志工表示,是自己需要慈济而非慈济需要自己,也有许多志工举例,为了参加慈济活动而放弃了自己其他社会圈的活动来表示自己对慈济的重视。“慈济人”的圈子也拓展到慈济正式的慈善公益活动之外,如家庭聚会,以及许多慈济人之间的私人联系等。“慈济人”的网络还在一定意义上重新塑造着志工的自我认知,如13号和19号访谈对象,对志工产生了较重要的影响。

(四)信仰的践行和宗教的认知

慈济是一个佛教慈善组织。参与慈济活动的志工中有一些是居士,本研究想了解志工参加慈济是否也有信仰的动机以及志工对慈济宗教特点的认知。

13号访谈对象是居士,在参加慈济前经常参加放生、共修等佛教活动。他在第一次参加慈济的敬老院活动后,对慈济的活动感到非常震撼。

 

慈济的活动很正规,很人性化,很震撼人心。慈济是一个将信仰落实于实际生活的正信的宗教团体……自己愿意传承静思法脉。根据对慈济基金会19名志工(志愿者)深入访谈的资料整理而成。(13号访谈对象)

 

15号访谈对象将慈济喻为观音。

 

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谁需要帮助时就去帮助人,证严法师(慈济基金会的创办人)是慈悲的圣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根据对慈济基金会19名志工(志愿者)深入访谈的资料整理而成。

 

18号访谈对象认为,“佛不是念经拜忏,而是要具体地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这些志工将慈济视为践行自己信仰的组织,慈济的活动满足了他们践行信仰的需要。

通过慈济的活动,一些原本不信佛的志工修正了原来对佛教的理解。10号访谈对象原本没有宗教信仰,对佛教也没有特别的感受。

 

至于宗教,我到现在对佛教里的东西也不知道,大陆的寺庙是越建越大,但是功德却不知道在什么地方。(10号访谈对象)

 

他们接触慈济后,认为慈济是帮助人的群体,可以将宗教落实在实处。

 

婆婆信佛。每个月会到庙里进香,我就对婆婆说,进香有什么意义,不如拿钱给慈济,还可以帮助别人。根据对慈济基金会19名志工(志愿者)深入访谈的资料整理而成。(10号访谈对象)

 

而一些先前没有佛教信仰的人在参与慈济活动后,开始接触了解佛教,并在慈济活动之余,自己学习佛教知识。

 

来慈济之前自己不信佛。进慈济结了一个佛缘,再去了解佛教。根据对慈济基金会19名志工(志愿者)深入访谈的资料整理而成。(19号访谈对象)

 

对于一些原本没有宗教信仰的志工而言,进入慈济,暂时摆脱世俗日常生活,放下自己的社会角色,走进一个原本不了解的场域,能够静静地观看证严法师的开示,参加会所的活动,感受活动中那一份清净、庄严和内心的感动,并参与利他实践,与其他志工建立一种涂尔干所说的“神圣连接”。这些志工虽然没有正式的皈依,也不说自己信佛,但这些参与的过程也未尝不是他们学习和感受宗教的一个经历。

对于慈济活动的宗教性特点,访谈对象们的回答较为不统一,有的志工将慈济视为践行其信仰的场所。

 

慈济让我学佛的路走得更深入,更透彻。增加了对佛教的理解。从上人的书和慈济日常的活动,慈济人身上等,加深了对佛教的理解。根据对慈济基金会19名志工(志愿者)深入访谈的资料整理而成。(13号访谈对象)

 

有的则认为慈济主要强调做事,虽然自己想更多地了解佛教,但是慈济提供的佛教方面的内容还不够,自己的信仰问题在慈济没有得到深入的解决,还需要自己在慈济活动之外看书。

 

慈济谈佛教的东西很少。一些影像,《纳屡足迹》《菩提心要》也谈,但谈的比较少,更深入的东西还需要自己去学。根据对慈济基金会19名志工(志愿者)深入访谈的资料整理而成。(19号访谈对象)

 

而有些志工则表示,不喜欢慈济的宗教色彩或宗教的符号。12号志工表示,自己虽然很愿意参加慈济的慈善公益活动,但是有些宗教方面的仪式自己觉得比较难以接受。

 

对慈济有困惑,希望慈济宗教色彩淡一些。有许多人来了一两次就走了,是因为不喜欢慈济的宗教色彩。在慈济最怕吃饭,因为要唱《供养歌》受不了。但还是唱了。既然大家都要唱,我也就唱了。有压力啊。根据对慈济基金会19名志工(志愿者)深入访谈的资料整理而成。(12号访谈对象)

 

部分志工将慈济视为践行自己佛教信仰的道场,慈济能满足其信仰上的需求,如13号访谈对象等。部分志工虽然本来没有佛教信仰,但是能将慈济的助人利他活动与千手千眼的观音菩萨意象相联系,如19号访谈对象等。因此,慈济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志工的宗教认知。慈济是一个有佛教背景的慈善公益组织,通过慈善公益落实“人间佛教”的理念。在大陆,慈济面向志工的主要为世俗层面上的慈善公益类活动,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信佛人士搭建了将信仰落实于世俗生活的平台,可使其践行自利利他的信仰,也可以帮助世俗人士去除宗教的迷信色彩,较理性地认识宗教。然而,作为一个有佛教背景的慈善公益组织,佛教的某些形式和内容(如合十、素食等)不可避免地在活动中有一些体现,虽然经过了世俗化的改良和删减,但是对于只想单纯参与慈善公益的志工来说,慈济的这些带有宗教特点的内容,可能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压力。更为纠结的是,对于想深入修学佛教的人来说,慈济目前可能无法满足其对于信仰学习特别是佛法学习的深层次需要。本研究对慈济的观察访谈也发现,一些居士本来想在慈济中深入学佛,进行修行等,但是因为慈济无法满足其对信仰的较深层次需要,因而离开了慈济。而有些对宗教不感兴趣的参与者,也因为无法接受慈济活动中的一些带有宗教符号的形式或内容而离开了慈济。因此,宗教组织如何开展世俗公益活动,在慈善公益活动中是否要体现一些宗教性的特点,如何看待参与者对信仰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这些问题可能是类似慈济基金会等有宗教背景的慈善公益组织所面对的困惑。

(五)慈善公益参与对志工日常生活的嵌入

慈济的志愿服务体验满足了志工参与公益、化解烦恼、扩大社交、宗教实践等需要,慈济的一些价值理念也嵌入志工的日常生活中,对参与者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重塑着志工的生活史。许多志工表示,参加慈济后,自己的脾气、性格、心态变得更平和了,和家人的关系得到了改善。

 

如果迟到,以前会为自己的迟到拼命解释,将迟到的原因归结于外界,而现在则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所以参加慈济对自己的帮助很大。对自己的人格、性格都有很大影响。自己的人格魅力有很大提升。自己更有凝聚力了,人也变得更美了。根据对慈济基金会19名志工(志愿者)深入访谈的资料整理而成。(4号访谈对象)

觉得进慈济最大的改变是学会了怎样做女人。该放下就放下。心态改变得更加柔和。以前自己的生活场景有时是硬邦邦的,有的女人咋咋呼呼,现在对她们更加包容,更加可怜她们。根据对慈济基金会19名志工(志愿者)深入访谈的资料整理而成。(5号访谈对象)

有一次自己心情低落时,刚好乔师兄发来短信,非常得鼓励人心。看到短信,帮助自己走出了低谷。主要是心转了,境界也就转了。根据对慈济基金会19名志工(志愿者)深入访谈的资料整理而成。(9号访谈对象)

在会所抽《静思语》,很巧,两次都是“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回去后把它压在饭桌的玻璃台板下,很像自己。后来自己再说批评或抱怨家人的话的时候,他们就会用这句话来说我,这对自己的心境和脾气有所提醒。在家里经常会讲老公和女儿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可能真的是自己的修养不好,一件很小的事,何必老是去重复呢,如鞋子乱放等。参加慈济一年以来,心态好一些。上人说也不会转变得很快,但是在慢慢转变。原来对自己的生活比较满意。走入慈济后,发现不能光沉浸在自己的家庭中……原来不觉得自己幸福,进入慈济后,觉得自己应该感到很幸福。在感恩方面有所改变……自己原先对孝顺的理解也一般,认为只要物质上满足就可以了,但是精神上的顺更重要。有时也会冲撞自己的母亲,冲撞过之后也会后悔,但是到时候又控制不住。师姐说,“师父说孝顺,光孝没有用,一定要顺,不管母亲说得对或错,先顺着她,以后再和她说明”,自己当时豁然开朗。后来回去也给妹妹们讲这些道理……进入慈济后,和妯娌的关系有所改善,妯娌说我整个人变化很多。对自己妈妈孝顺方面有所改善。知道了光孝不行,还要顺着。根据对慈济基金会19名志工(志愿者)深入访谈的资料整理而成。(10号访谈对象)

遇到困难变得冷静,以前会急躁、不冷静。现在能做到“四神汤”(慈济术语:感恩、知足、善解、包容。笔者注)。现在自己生病也比较坦然。能看好就看好,不能看好就顺其自然。也不怕死。在善解方面有提高,别人骂自己也能容忍。理解女儿,两三个月看一次。为别人着想。根据对慈济基金会19名志工(志愿者)深入访谈的资料整理而成。(11号访谈对象)

撞车(该志工骑车被私家车碰撞,笔者注),以前一定会让驾驶员向自己道歉,让人送到医院,赔钱,不会善罢甘休,现在则是感恩他的速度开得不快,否则自己就会受伤。自己也没有生气。现在自己说话声音也比以前小了。根据对慈济基金会19名志工(志愿者)深入访谈的资料整理而成。(12号访谈对象)

心比原来更宽,能容忍,更愿意受委屈。看《静思语》时,也会发现自己的缺点,并进行对照。根据对慈济基金会19名志工(志愿者)深入访谈的资料整理而成。(13号访谈对象)

 

19号访谈对象表示自己参加慈济后,脾气变得温和了,自己与家人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对孩子、对老公的期待放下了。不再会计较他们的错误,与他们的关系也和缓了。老公很开心,儿子也上大学了。很自由,愿意为自己的生活去创造。儿子现在在学校做活动,帮助同学做活动,教同学跳舞。以前如果孩子得了第六名,孩子可能会不甘心,自己也可能讽刺孩子,现在孩子即使得了第六名,也很开心,自己也转变了心态,觉得儿子有名次就很好了,还发短信鼓励儿子继续努力。在亲子关系方面,改善很多……脾气,性格方面,比原来温和了。昨天,电动车的电瓶被充爆了,以前自己一定会抱怨,现在则没有烦恼,自己也感觉很惊讶,感觉到遇到事情处理好就行了。没有必要和别人争执。根据对慈济基金会19名志工(志愿者)深入访谈的资料整理而成。(19号访谈对象)

 

“脾气变好了”“心态改善了”“学会孝顺了”等表述在访谈中屡见不鲜,这表明,慈济对志工的影响不仅在慈济组织中,而且延伸到慈济活动之外,这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志工的生活史。从访谈资料可以看出,慈济的价值理念对志工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理念学习、资深志愿者的榜样效应,他人的分享,自身的反省,志工将慈济的价值嵌入日常生活中,借由慈善公益的因缘调整自己,也通过自身习气的改善与见证,带动更多的人参与。

四 小结与思考:慈济志工参与动机和志愿激励机制

(一)志工参与慈济志愿服务的多元及动态动机

就志愿者的价值取向而言,有研究者提出在志愿服务的利他动机与利己动机之间,可以有“单纯利己”“利己利他”“无私利他”等组合,李伟的研究提出利己-利他的融合是志愿者持续行动的不竭动力。本研究发现,南京慈济志工的参与动机融合了利他和利己成分,其中参与慈善公益或承担社会责任为利他型动机,化解烦恼、扩大社会网络等是利己动机,精神成长、信仰实践则既有利他,又有利己的成分。本研究也发现慈济志工通过志愿参与而获得了邓蕾研究中所发现的工具性效能、社会性效能和情感性效能,李伟对赴地震灾区的大学生志愿者的研究中所提出的奉献型、学习型、自我实现型、社交型、实用型等动机在慈济志工的访谈中也有体现,但是对慈济志工的研究没有发现李伟研究中所说的盲目型动机,慈济志工对于自己的志愿服务有着很明确的认知,其志愿服务是自己理性思考后的行为。

另外,本研究发现,志工参与动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些志工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初期,只是单纯地参与活动,没有想到回报,没有期望志愿服务能给他们提供诸如学习技能、潜在就业资源、扩大社会交往等机会,随着志愿服务参与的深入与多样化以及对慈济了解的增加,志工发现志愿服务能提供上述资源;同时,随着志愿服务的不断深入,志工的需求也变得多层次,如从仅仅参与慈善公益活动,到期望对组织有更深入的了解,自身的更多成长经历,获得资深志工资格(慈济委员或慈诚),信仰方面的深入学习等。因此,志愿者的动机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

(二)志愿者激励机制的思考

目前我国一些慈善公益组织还没有意识到志愿者激励的重要性,组织的志愿服务管理还停留在单一提倡志愿者的利他与服务、较少关注志愿者自身需求的阶段。我国志愿者主体的内在需求得不到满足,社会政策缺乏志愿者的激励机制,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伤害了志愿者的热情,这也是志愿者流失的一个主要原因。从对慈济南京会所志工的访谈中可以看出,慈济的志愿服务满足了志工们的多元需要,促成了志工对慈济组织的归属和忠诚感。笔者对慈济活动的参与和观察也发现,慈济不仅通过各种活动为志工提供了一个参与公共事务的平台,还通过志工培训、读书会等让志工得到成长,化解了志工在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并通过频繁的活动,在志工之间建立社会联结,扩大了志工的社会网络。此外,在慈济,志工有一个从志工、见习培训委员到委员、慈诚的不断进阶过程,这是对志工的一个目标激励。

慈济通过多种方式,激励志工参与慈济丰富多样的活动,并鼓励每个志工成长为精英志愿者,这种激励方式一方面能保持志工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也让志工形成对组织的归属和忠诚感,成为稳定的志愿者。本研究在3年间所访谈的19名慈济志工,8名现在已成为慈济的精英志愿者(委员或慈诚),5名已成为培训委员,只有5名现在很少参加(其中3名因为工作忙),也就是说,慈济在南京会所的志工有近七成能成为稳定的志愿者,这大大节约了组织在招募及培训志愿者方面的成本,也为组织带来了良好的口碑。通过慈济的案例,我们或许可以重新思考志愿者激励机制的问题,如慈善公益组织如何完善自己的组织建设,建立激励机制,培育、尊重与保护志愿者的热情,激励志愿者从偶然的参与者成长为稳定的参与者。一方面,更有效地引导大众持续地参与志愿服务,另一方面,提高组织效能,从而推动慈善公益事业从传统恩赐向现代公益的转变,这可能是当前慈善公益组织要正视的问题。

(三)宗教慈善公益组织的特殊性或困惑

各种制度性宗教(如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均有教人从善,利他主义的价值,也有相应的组织制度在世俗层面开展慈善公益活动。相对于较为封闭的宗教性活动,慈济的慈善公益活动提供了较为开放的空间,为宗教信仰人士提供了一个参与社会服务的平台,也让世俗的人了解了宗教,提供了一个信仰与世俗共事与沟通的平台。本研究还发现,作为宗教背景的慈善公益组织,不同信仰需求的人可能对其有不同的期望,有的希望借由慈善公益而深入进行宗教学习,有的希望将信仰落实于慈善公益实践,也有的希望将慈善公益同宗教分开,如何调和不同的期望而保持组织的特点,有宗教背景的慈善公益组织如何确立自己的角色,从而建立一个平台,让世俗与宗教在慈善公益领域里进行对话与合作,并包容多样的慈善公益参与者,这可能是当前有宗教背景的慈善公益组织所需要考虑的。

五 总结

本研究对慈济基金会南京会所志工进行了访谈,以探寻其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与需求。我们从访谈中了解到,慈济的志愿服务满足了志工利他与利己相融合的多元需求,如承担社会责任、精神成长,扩大社会交往、技能学习,信仰实践或体验等,此外,慈济的一些理念也嵌入参与者的日常行动中,对参与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慈济通过多样的激励机制满足了志工的多元及动态需求,既提高了志工对组织的认同和归属感、塑造了高素质的志工团队,也为组织获得了稳定并不断扩大的志愿者队伍,提高了组织效能。

慈济的案例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要改变以往慈善组织与志愿者的不对称交换(组织获得的志愿服务、捐款),正视并满足志愿者的需求,让志愿者自身从慈善公益的付出中获得成长,提高志愿者对组织的归属感。同时,作为有宗教背景的慈善公益组织,了解不同信仰层次的参与者对其组织形象或活动的期待,适当调整自身的角色,从而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社会,更有效地激发和引导大众的志愿服务热情。本文对慈济志工的研究希望能为慈善公益组织提供借鉴和启发。

 

【参考文献】

财团法人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2011,《慈济年鉴(2010)》,第566页。

戴香智、李建权,2010,《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志愿者参与动机分析》,《理论探索》第6期,第87、88页。

李伟,2008,《青年志愿者行动的逻辑:动机、频率、类型及障碍——基于大学生志愿者赴地震灾区服务的研究》,《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第10期,第61页。

徐柳,2008,《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学术研究》第5期,第67页。

杨云涵,2011,《论志愿精神与我国青年志愿者的激励方式》,《南方论刊》第2期,第70页。

叶边、罗杰,2008,《中国志愿者:进步与差距》,《世界知识》第14期,第51页。

杨庆堃,2007,《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世纪出版集团。

邓蕾,2011,《“90后”志愿者在世博会志愿服务过程中的主体性收获研究》,《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第1期,第36页。

潘煊,2004,《证严法师立体同心圆》,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吴鲁平,2008,《志愿者参与动机的结构转型和多元共生现象研究——对24名青年志愿者的深度访谈分析》,《中国青年研究》第2期。

Agostinho, Denise and Arminda Paco.2012. “Analysis of the Motivations, Generativity and Demographics of the Food Bank Volunte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Marketing, Int. J. Nonprofit Volunt. Sect. Mark. 17:249-261, 250.

Clary, E. Gil Mark Snyder, & Robert Ridge.1992. “Volunteers' Motivations: A Functional Strategy for the Recruitment, Placement, and Retention of Volunteers”. Nonprofit Management&Leadership, Vol.2, No 4. Summer, 333-349.

 

(责任编辑:胡庆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