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第三部门研究(第12卷)
- 徐家良
- 4072字
- 2025-02-24 04:07:33
主编的话
2016年下半年,上海交通大学第三部门研究中心在举办和参加学术会议、智库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获得民政部全国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基地称号。经过梳理,第三部门研究中心做了如下十件事,国内外的影响力继续扩大。
第一件事,举办学术会议。7月25日,中心与国家行政学院合办民法总则研讨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进行讨论,会后,以上海交通大学第三部门研究中心名义向全国人大法工委递交专家意见稿。8月18日,中心与英国慈善委员会、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联合举办“中英慈善法双边研讨会”,介绍英国慈善法的经验,探讨中国慈善法的实施路径。10月25日,中心举办“上海慈善超市创新发展研究”课题研讨会,分析讨论慈善超市的现状与创新发展新模式。
第二件事,参与社会组织负责人能力建设研修班。7月29日,我赴浙江德清参加由北京惠泽人公益发展中心主办的惠泽人新公益领导力高级研修班,授课并对学员的案例进行点评。
第三件事,参加系列论坛和相关学术活动。我应邀参加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与国务院参事室联合在宁夏固原召开的中国当代农村社会变迁乡村治理与途径创新研讨会。会议期间,考察了宁夏农村社区建设情况,并在8月2日实地参观了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会师地西吉县将台堡。1936年10月,将台堡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8月13日,应邀参加第八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江苏主题论坛,做了题为“社区基金会的跨界发展与政策导向”的报告,探讨社区基金会的新前景。9月5日,出席由上海慈善基金会举办的“2016年上海慈善论坛”,发表“从《慈善法》看慈善组织——有关配套政策和法规的思考”的主题演讲。9月6日,出席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组织的世界公益慈善论坛,对分论坛基金会与财富分享的“家族基金会的理想主义与现实改造”这一主题的演讲进行点评。9月29日,应邀参加浙江德清民政局举办的“社区发展基金会主题沙龙”,做了题为“县域社区发展基金会运营与发展”的演讲,探讨在县级层面推进社区基金会改革创新的可能性。10月11日,应邀参加民政部在北京举办的2016年全国民政论坛,做了题为“社会组织培育动力机制与三圈资源互动”的报告,对社会组织培育的重要性进行说明。
第四件事,为有关社会组织和政府官员做学术报告。8月24日,为深圳南山区民政局领导和社会组织负责人讲授“社会组织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相关内容。9月30日,应西南大学和重庆民政局邀请,给重庆社会组织负责人做有关“行业协会体制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的报告,分析行业协会商会发展的新趋势。10月13日,为上海市委组织部局级干部班做“三圈互动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报告,介绍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形式、新动态。
第五件事,在浦东公益服务园设立研究基地。10月28日,中心在浦东公益示范基地举行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设立上海交通大学第三部门研究中心研究基地,为研究生提供实习和调研便利,让他们第一时间了解社会组织的动向,为他们撰写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收集第一手的社会组织研究资料。
第六件事,与地方民政部门建立合作关系。9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学第三部门研究中心与黑龙江省民政厅签署“农村社区信息化标准建设”的课题协议书与合作协议书,这是继2015年中心与韩国忠清南道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后又一个合作项目。
第七件事,邀请民政部官员来中心做报告。10月22日,民政部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副主任刘锋应邀到中心做“学习贯彻中央意见,服务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讲座,让中心人员了解了民政部最新的政策动态。
第八件事,参加民政部社会组织抽查监督办法讨论会,参与决策咨询。11月3日,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在京召开《社会组织抽查监督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研讨会。我应邀参加会议,肯定了抽查这一做法,并结合办法草案,对抽查人员的执法资格、抽查方式与抽查结果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第九件事,到各地讲读《慈善法》的意义与价值。7月5日、7月12日、7月23日、7月27日、7月28日、8月23日、10月21日分别在浙江德清民政局、上海松江区民政局、国家行政学院、广东东莞、上海慈善基金会杨浦分会、南京市江宁区民政局、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上海普陀区万里街道等做了有关《慈善法》方面的报告,与上半年解读《慈善法》一样,为政府官员和社会组织实务界人士提供知识介绍和政策咨询。
第十件事,获民政部教育培训基地称号,推进智库建设。11月7日,民政部在北京召开会议,第三部门研究中心获全国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基地称号,这是继2014年1月民政部社会组织与社会建设基地后又一个在上海交通大学落地的民政部基地。与民政部之间的合作,推动了中心智库建设,从7月至11月,有14份基地要报递交民政部和中央有关部门,多份要报得到领导批阅。
通过梳理2016年下半年的工作可以发现,中心做了一些实事,在国内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本卷的论文,共有5篇。第一篇是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的郑晓华副教授和她的研究生于瑞川、刘星宇合写的论文,题目是《政社互动关系视角下的社会组织生存策略研究——以上海市狮子会服务队和凌云绿主妇为案例的考察》。这篇论文以上海市狮子会服务队和上海市凌云绿主妇两个社会组织为案例,从社会组织的内部自主性路径和外部协调性路径两个维度对社会组织生存策略的选择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在政府“选择性支持”的大环境下,社会组织一方面要获取合法身份和政府信任,另一方面要力求取得“资源依赖”以外的独立性,并尽可能两者兼顾。
第二篇论文为印度加尔各答大学政治科学系普拉巴特·库马尔·达塔教授所写的《印度志愿部门发展史:变革与挑战》。文章介绍了印度志愿部门的历史。诞生于英国殖民时期的印度志愿部门,在印度独立后曾与政府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但在20世纪70年代遇到过波折。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印度政府建立了新的志愿部门相关法律体系,颁布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构建了可持续的政府与志愿组织合作机制。随着与政府的关系日益紧密,印度志愿部门在未来也面临活动空间变小、公众代表性减弱等挑战。
第三篇论文是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仲鑫所写的《慈善公益活动中志愿者的多元动机——对慈济基金会南京志工的访谈研究》。文章对慈济基金会南京会所19名志工(志愿者)进行了深入访谈,就慈济志工在慈善公益活动中的志愿服务动机展开研究,分析志愿服务的多元动机。慈善公益组织应正视志愿者的需要,建立激励机制,适当调整组织角色,更有效地激发和引导大众的志愿参与热情。
第四篇论文由北京科技大学唐德龙副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史秋媛所写,题目为《妇联项目管理的政府化逻辑:制度性同构的角度》。J省L市妇联建立了“好苏嫂”家政服务门店,并在此项目管理过程中,强化政府化特征,固化项目运作中的强制性同构、模仿性同构和规范性同构三种机制。研究认为,有必要深化政社分开,强调妇联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强化妇联组织的社会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加强妇联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建设,提高项目管理能力。
第五篇论文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韩啸、程坤鹏所写,题目为《国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现状与格局: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论文以778篇CSSCI(含扩展版)检索期刊论文为样本,运用知识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的整体情况、知识基础、热点主题、作者合作等进行量化分析,指出当下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进路,以期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的未来发展与实践推进提供参考。
除以上五篇论文外,本卷还有书评、访谈录和域外见闻三部分内容。
“书评”栏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俞祖成所写,对日本学者后房雄、藤冈喜美子所著的《盈利型NPO》一书进行评述。后房雄为日本名古屋大学法学部教授,是日本著名政治学者和行政学者,现担任日本公共政策学会会长,是一名“行动型学者”。藤冈喜美子是日本资深非营利活动实践家。此书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那就是“非营利组织应该努力实现盈利”。作者独自开发出一套专门面向非营利组织的“逻辑模型清单”和“商业模型清单”,并用案例进行详细解说。这是一本极富现实性、借鉴性和操作性的佳作。
“访谈录”栏目中的“人物访谈”介绍了牛津大学技术管理发展中心创始主任、国际发展系教授傅晓岚。傅晓岚教授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领域: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创新的开创性研究、关于中国创新政策及战略的多层次系统研究、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框架研究、科学技术创新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傅晓岚教授出版了《中国创新之路》、《世界经济复苏和中国作用》、《新兴经济体技术能力的崛起》和《出口、外国直接投资和中国经济发展》等专著,在国内外有非常高的学术知名度。
“访谈录”栏目中的“机构访谈”介绍了马鞍山公益文化交流中心。马鞍山公益善食馆由马鞍山公益文化交流中心发起,是安徽省首家众筹式公益素食餐厅,旨在搭建一个开放多元的公益平台,赋予慈善以造血功能。公益善食馆秉承“纯公益”、“全透明”和“利润不分配”等原则,运营情况良好,有非常好的社会效果。
“域外见闻”栏目介绍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公益与非营利创新中心。这个中心与印第安纳大学慈善研究中心、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公民社会研究中心、哈佛大学的豪斯研究中心等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一样,同样具有社会影响力。这篇域外见闻介绍了该创新中心的运作情况、人才培养情况和社会服务情况。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吴建南处长,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钟杨教授、党委书记曹友谊等领导对第三部门研究中心和《中国第三部门研究》集刊给予好多的特殊政策,提供了诸多的便利。感谢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孙春苗秘书长的热心支持。与前几期一样,本期除了约稿以外,已经有多篇论文投稿,这说明《中国第三部门研究》集刊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关注。
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谢寿光社长、杨群总编辑的关心及编辑们的辛勤工作!
《中国第三部门研究》将努力为国内外第三部门学术界、实务界和管理机构提供一个信息交流与平等对话的平台,倡导有自身特色的学术规范,发表创新性的论文,不懈追求对理论的新贡献。我们共行,我们一同成长!
徐家良
2016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