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阴阳和五行
一、用理科生的思维学习阴阳




总之,不学习阴阳,不知道五行,就绝对学不好中医。当然,我们也不必学透阴阳和五行,那属于《周易》的范畴,确实很难学。我们只要大概知道一下阴阳和五行的概念,并知道它们在中医里的应用就好。好了,前戏就到这里,下面我们进入正题吧。
阴阳学说不是中医里的概念,而是古代的一种哲学理论。古人通过阴阳来解释宇宙万物万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用来解释和认识这个世界。《素问》:“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如果可以解释这个世界,那么肯定可以解释我们的人体,包括所有的生命活动和疾病。在人体,只有阴阳相协调,我们的身体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才能正常发挥作用,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其中,“平”和“秘”的意思都是平衡。如果阴阳不协调,我们的身体就一定会出现问题。
人体之气,以功能不同可以分为阴气和阳气。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这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互根互用,消长转化。

那中医呢?中医更是哲学。中、西医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医是哲学,西医是科学,两个是不同的体系。所以中医没法用科学解释,阴阳的英文就只能是yin、yang!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脏腑形体、经络系统,无论是生命活动的整体还是各个部分,皆可用阴阳概括说明。
因此,阴阳学说是中医辨证里的扛把子,不辨清阴阳,就无法准确辨证。
下面简单地说一下阴阳在中医辨证里的应用。
首先,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一般来说,大气中的六淫(风、火、暑、湿、燥、寒)为阳邪。而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为阴邪。但六淫中又分阴阳,风、火、暑、燥为阳邪;湿、寒为阴邪。阳邪易防,阴邪难挡。在常见病中,但凡是阳邪致病的,都好治。而阴邪致病的,就很难痊愈。
身体是非常智慧的,当阳邪入侵的时候,阴气就会奋起斗争,所以阳邪会损耗我们的阴气。反之,当阴邪入侵时,阳气就会顽强抵抗,阴邪会损伤我们的阳气。一旦阴阳失调,我们就会生病,然后出现阴阳偏盛、阴阳偏虚或者阴阳互损的情况。
(一)阴阳偏盛
即阴偏盛、阳偏盛。指阴、阳任何一方高于了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来来来,上个图帮助大家理解一下。
本来呢,阴阳的水平假设是这样的:

然后阴邪侵入,就出现了阴盛的情况。

如果是阳邪侵入了呢,就有阳盛的情况。

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当外邪入侵时,由于同气相应,就会出现阴偏盛或者阳偏盛的情况。也就是阴邪归于阴,而阳邪归于阳。
阴盛则寒。阴偏盛,则会出现面白形寒、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质淡红苔白,脉沉实或者沉紧等实寒证的表现。
阳盛则热。阳偏盛,则会出现高热、烦躁、面赤、脉数等实热证的表现。
由于阳邪耗阴,阴邪耗阳,当我们身体在对抗阴阳偏盛的状态时,正常的阴气或者阳气一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耗,所以真正出现的病理情况应该是这样的:

因此我们治病的时候,才常常会在清热时滋阴,在除寒时温阳——就是为了补充那部分被消耗掉的正常的阴阳。

(二)阴阳偏虚
即阴虚、阳虚,指阴、阳中的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阳代表温暖,当阳虚时,身体就会出现很多寒证,表现为阴偏盛的假象。

症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微等虚寒证。
阴代表凉润,当阴虚时,身体就会出现很多热证,表现为阳偏盛的假象。

症见低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虚热证。

可以从两大方面来判断虚实。一是脉。一般来说,实证时,脉比较洪大有力;虚证时脉比较细弱无力。二是病程。起病急、发展快的,多为实证。病程时间长、发展缓慢的,多为虚证。
当然,在很多情况下,疾病是虚实夹杂的,或者标为实、本为虚。这就需要我们仔细辨证了。我们可以根据症状和脉搏的变化来进行判断。为什么说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医生?就是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才最了解自己平时的身体情况,遇到病证时,能很容易判断出虚实——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医院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医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是很难全面掌握你身体情况的,因此也很难准确地辨证用药。


(三)阴阳互损
阴阳互根互用。当阴或阳一方偏衰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出现阴阳互损,导致阴阳皆虚的情况。

因为阴阳相生,阴虚时间久了,生阳的能力就会变弱,导致阳也低于了正常水平。同样,阳虚时间久了,生阴的能力也会变弱,导致阴也低于了正常水平。两个都低了,就是我们常说的阴阳皆虚。阴阳皆虚会表现为身体整体功能下降,阴虚和阳虚的症状都有一点儿,整个机体水平处在比较低的阶段。

二、不懂五行,真的不行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等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用于中医学,可以解释很多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体表与脏腑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先来简单地说一下五行的概念吧。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它们之间的关系,既相生也相克:每一行都可被另一行滋生,但同时也被其他行所克制。用下图表示可以非常明确:

(图来源于《中医基础理论》)
归纳一下,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比如木生火,木为火之母;火生土,土为火之子。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我”为“所不胜”, “我克”为“所胜”。比如木克土,木为土所不胜;土克水,水为土所胜。

五行既相生,又为何要相克?是因为它们五个之间,必须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五行中有一行亢盛时,就必须有另一行克制它,才能防止它过盛为害。只有维持这种平衡,身体的脏腑才能协调运行,而不出现病理状况。但是由于五行之间有母子关系,所以包含着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的情况。
母病及子,指五行中的某一行生病了,连累了子行,导致子行也出现病证。子病及母,指五行中某一行生病了,影响到了母行,导致母行也出现了异常。母子连心,不管谁病了,都会影响到另一行。因此在临床诊断的时候,我们要整体辨证,不能因为某个脏腑出现症状,就只盯着这个脏腑治疗,说不定是它的子行或者母行先病,牵连了它。在治疗时,要一并论治。
来用一个图来说下季节和五脏对应的五行吧。了解这个非常有用,后面我们学到五脏方面的知识时,很多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了。

四时五脏理论体系(图来源于《中医基础理论》)
长夏,一般是指立秋前的那18天。但其实每个季节最后的18天都是长夏,《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