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藏学汉文文献词汇研究
- 王宝红
- 2766字
- 2025-02-20 12:45:40
序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其中,人们最直接感受到的语言成分,就是词汇。作为语言中可以自由应用的最小单位,词汇比语法和语音更为具体、实在和贴近我们的生活。
语言通过声音表达意义,因而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为了记录语言,人们发明了文字,并通过对文字的记载,把叙述各种人物事件的话语材料书面化,形成了书面的文字文献,成为后人了解历史的宝贵材料。
我们可以通过前人留下的文字文献,了解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来加深对现实中各种现象的理解,并据此作为应对现实、规划未来的重要借鉴。西藏地处祖国的西部边陲,地势险阻,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但历史上西藏与内地往来频繁,关系密切,尤其在清代,内地和藏区之间,大量的官吏、幕僚文人、僧侣、商贩、马帮挑夫、戍边军士等各类人员,往来不断,形成了内地与藏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密切联系,出现了大量有关藏区的汉语文献记载,为我们了解这一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不过,研读历史文献,可能涉及一些语言方面的障碍。其原因来自多个方面。第一,由于历史变迁,汉语在不同的时期呈现不同的面貌,其中,词汇是语言各要素中变化最快的一个部分,一些在特定时期产生的词语,反映特定时期的用语,既不同于古代的文言成分,又不同于现代的白话成分,形成理解的障碍,需要克服。第二,由于地理和人文条件的差异,也促成了一些反映特定条件下自然或社会事物概念的词语的产生,这些充满异域情调的词语,对于没有接触过这些事物的人来说,也构成了理解上的障碍。第三,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形成了语言接触关系,不同语言的成分之间相互的渗透和吸收,在完成和促进彼此交流的同时,也为各自的语言中引入了一批外来的新成分,需要正确解读。历史文献的语言研究,因此屡屡被提上日程。
在历史语言研究的过程中,曾经有人认为,只要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全部语言材料,就可以掌握这一时代的全部语言事实,这是不切实际的。通过文献保存下来的语言材料或语言事实,只能是全部语言材料或语言事实中的一部分,而且是数量非常有限、反映很不全面的抽样部分。由于文献记载的内容都是通过作者筛选的,受记载内容的限制,有许多语言事实,其实并没有进入书面记录的机会,或虽进入了书面记录却未能保存下来。因此,我们通过书面材料看到的古代语言面貌,是片面、不完整和有局限的,它们可能比较多地反映了古代用语的某些方面,但绝不可能是全面、无遗漏的。语言中,一些通用度高的成分,会出现在各类不同的文献之中,但一些专用于某些时段、某些区域或某些群体中的语言成分,在一般文献中出现的机会就很少了,它们往往只出现在特定有限的文献范围之内,甚至只在个别文献中偶或一现。因此,尽可能多地利用古代文献,尤其是那些有各种时代、地方和群体特色的语言材料,可以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古代的语言面貌,更清晰地观察各语言成分的历史变化,更准确地厘清它们的发展过程。
本书描写清代汉语涉藏文献中的特色词汇成分,它们大多未见于其他汉语文献,因而是全面了解清代词汇工作的一个部分。清代涉藏文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分布广泛。作者从标点句读、订正文字入手,通过大量阅读各类清代汉文涉藏文献,搜寻其中反映当时当地特殊事物和现象的词汇材料,把它们汇集在一起,分析研究,这将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清代汉藏语言的接触和交流,以及地方和时代风貌给汉语词汇带来的影响。
从来源看,清代汉文涉藏文献中出现的特色词汇成分,有两个方面,分别来自他语和汉语本语。涉藏汉文文献中来自他语的词汇成分,以藏语为主,兼及蒙、满、维、梵、英等多种语言,展示了在特定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环境下,以汉藏民族为主体的交流中,所呈现的多民族、多语言的汇通融合关系。从语用的角度来看,这些他语成分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散见于各类汉语诗文的记载中,作为汉语表达的一个部分,进入了汉语,成为汉语中的外来词,承担着向汉语人群传递藏区特有信息的任务;另外一些藏语成分,只出现在藏汉词汇对照材料中,即用汉字记录的藏语词发音,并附以对应的汉语词。这类藏汉词汇对照材料,旨在帮助进入藏区的汉人或掌握汉语的其他民族的人,了解掌握一些日常应用的藏语词汇成分,作为他们学习藏语的起点,方便与藏人的日常交流和沟通。虽然这些词汇成分并没有真正进入汉语的表达系统,但它们在汉藏交流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值得充分肯定。
清代汉文涉藏文献中,也出现了大量富有地域和时代特色的汉语本语词汇成分。由于地域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在中国藏区和邻近的地区有不少地方特有的事物,对于这些地方特有的事物的指称,造成了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汉语词汇成分。此外,由于记录者本身的用语习惯,一些虽非反映涉藏地区特有的事物,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流行于清代一些地区,并见于清代其他文献的用词,也出现在汉文涉藏文献之中,反映了汉藏交流中所存在的汉语流行用语或口语的影响。
从整体上说,清代汉文涉藏文献的作者都是汉地的文人,他们在记述藏区人物事件的时候都采用文言文,而非当时在社会底层已经很有影响的白话文。但是,与一般文人精心创作的文学作品相比,涉藏文献的用语倾向于平易浅显,其中融入了大量带有口头色彩的特色词语,以准确记述相关事宜。同时,文人都有创作的癖好,在吟咏当时当地景物事件的时候,一些非文言的成分,也常进入他们的诗作或骈文之中。可见,面对语用中表达的实际需求,文言语体并没有阻挡非文言成分的渗入,文白的界限并非不可逾越,而是相容共存的。
从词汇的发展历史来看,出现在清代汉文涉藏文献中的各种特色词语,大多在此前的文献中未见记载。就产生的年代而论,它们的产生肯定要早于记述的时间,甚至可能在清代以前,只是因为没有更早的记载,已经无法向前推考了。值得庆幸的是,由于涉藏事物的记述,这些词语在清代文献中出现并保存到现在,成为我们考察清代词汇面貌的重要依据。尽管我们无法确定它们就是清代产生的词汇新质,但可以肯定它们在清代使用,是清代汉语词汇的一个部分——否则,汉语的历史词汇材料将缺损一个部分。
历史词汇的研究需要来自多方面的材料,才能构成相对完整的词汇历史面貌。出现在清代汉文涉藏文献中的这些历史词汇材料,一方面展现了清代汉语词汇面貌的一个部分,为全面了解清代汉语词汇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材料,同时也有助于厘清现代汉语中一些词语的历史,正确释读相关词语。对这些词语的了解和把握,反过来有助于我们对相关文献的阅读,进而了解清代藏区自然和人文社会风貌,正确认识藏区的历史。因此,无论是对汉语词汇的历史研究,还是对藏区的历史研究,本书的工作,都是非常积极和富有建设意义的。
作者王宝红多年来一直以清代词汇为研究方向,勤奋努力,孜孜不倦,厚积薄发,在清代词汇的研究实践中,屡有发现,心得不少。这次又顺利完成了对清代汉文涉藏文献的研究课题,数年苦修,又一正果,令人欣喜。
是为序。
俞理明
201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