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 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虽然较早被理论界所关注,但迄今为止其概念界定仍未形成统一。早期学者们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将产业转移视作产业由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在空间层面的移动现象,但这种解释只从表象上对产业转移做了界定,并没有从概念本身进行阐述。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产业转移被认为是由于区域间比较优势发生变化所造成的产业在区域间流动的一种经济演化过程。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产业转移是产业空间结构的自组织动态演化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中心区域产业扩散过程的表现。

产业转移按其发生的地域范围可以分为国际产业转移、区际产业转移和城乡产业转移三种类型,而这三种类型随着产业转移的逐步深化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即首先进行的是国家间的国际产业转移,而后随着承接国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外的先进技术已不具备比较优势,这时一国内部不同贫富地区间的区域产业转移便会占据主导位置,最后发生的是城乡间的产业转移,进而全面完成一国在产业和技术上的升级换代,经济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根据产业转移的方向不同,又可以将产业转移分为行业内产业转移(水平产业转移)和行业间产业转移(垂直产业转移)两种类型。行业间产业转移主要强调行业上下游产业间的协同分工和配合,以使产业结构达到最优化。而从产业转移的动机来看,可以将产业转移分为扩张型产业转移和衰退型产业转移两种类型。扩张型产业转移指的是企业为了扩大自身影响和研发水平,进而放宽视野从更广阔的空间寻找潜在消费市场和人才;而衰退型产业转移主要是由于一些夕阳产业的企业为了压缩成本或是产业升级从而进行的产业转移行为。

二 区域产业转移

“区域产业转移”或“区际产业转移”主要是国内学者研究时通用的一个概念,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在进行政策研究时通常习惯将其称为“地区产业转移”或“跨区产业转移”,方便与“对外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FDI”做区分,而国外学者研究时大多将其称为“跨国公司转移”或者“跨区域投资”。所以说,实际上,国内外学者对“区域产业转移”的概念还未形成统一的表述,只是在一般意义上认同区域产业转移是产业在一定空间内的移动或迁移现象。

张可云(2001)在《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一书中认为,区际产业转移是不同区域间生产的产品和生产要素流动之外的另一种联系区际经济的重要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区际产业转移一方面是一种对区际商品贸易与生产要素流动的替代方式;另一方面,又会促进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张可云关注的是生产要素的转移、流动,而魏后凯(2003)主要强调区际产业转移是企业的区位调整,他从博弈论的角度上分析认为,区际产业转移是企业与移入地和转出地政府之间的动态博弈过程,也是各地方政府之间在为吸引企业进入而改善地区生产条件的环境竞争过程。陈红儿(2002)定义的区域产业转移是跟国家政策的角度相同,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产业顺应竞争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使产业表现为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与陈红儿提出的定义略有不同,周江洪和陈翥(2009)主要强调国家政策和基础条件的作用,认为区域产业转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由于政府(中央或地方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控导向,以及科技进步、资源供给、产品需求等条件发生变化,由此引发产业从某一区域转移到其他区域的空间迁移过程。其他学者如陈建军(2002)、石奇和张继良(2007)等并未细化区分国际产业转移和区际产业转移,强调某些产业伴随国家或地区间的投资、贸易活动及技术转移活动从某一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是一种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经济过程。

综合学者们的定义和本书的研究背景,我们采用的“区域产业转移”在内涵上与陈建军(2002)对“产业区域转移”的表述相一致,其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以企业为主导,某些产业的生产活动从某一地区转移到另一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这个过程包含地区间投资与贸易活动,也包含生产要素与商品流动,是一个具有综合性的过程的、具有时间和空间两种维度的动态过程,是影响地区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转移地区与承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三 技术溢出效应

技术溢出是指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先进技术拥有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与技术转让等有目的的技术转移不同,技术溢出效应具有很强的自发性。

大多数学者一致认为区域产业转移对转出地而言,是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途径。然而对于承接地的效应而言,学者们意见不同,但均认为区域产业转移的技术溢出效应能促进承接地技术水平的提高。陈红儿(2002)认为,产业转移对欠发达区域发展的作用体现在要素注入、技术溢出、关联带动、优势升级、结构优化、竞争引致、观念更新这七个效应。聂华林和赵超(2000)认为,中东部向西部的转移产业是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初级加工工业和资源型产业。这些产业转移的技术可以形成对资源的替代作用,减少资源产业布局中的指向性,有助于缓解西部的产业趋同现象,对西部的产业规模、技术含量的提高有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魏玮和毕超(2010)认为,区际产业转移有利于迅速提高西部地区的产业规模和生产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并通过技术溢出机制提升本地产业的技术水平。

产业转移的技术溢出效应是一种外部效应,而这种外部效应是由发达地区企业产业转移时自身所包含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等因素通过各种渠道形成的技术非自愿扩散而产生,它带来了承接地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增长,然而产业转移企业却无法从中获取全部收益。实证研究中,对于区域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的测算,目前国内外研究基本都是以产出(如专利数)或者劳动生产率为因变量构建回归模型,通过产业转移的回归系数的符号、大小和显著性程度来测度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本书的研究也沿用此方法。

四 吸收能力

吸收能力的概念是科恩和利文索尔(Cohen and Levinthal, 1989)在分析企业研发作用时首次提出来的,他们认为,知识产品的生产有很强的自我累积和路径依赖特点,现存的知识量越大意味着目前具有的研发能力也就越强。同时,企业的研发投入对其技术进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研发成果直接促进了技术进步;二是企业的研发投入使得企业加强了对外来技术的吸收、学习及模仿的能力,促使企业拥有更强的技术能力去吸收产业转移带来的外部技术溢出。

本书的吸收能力主要是指地区层面的概念,在总结已有文献对于吸收能力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广义的角度将地区层面的吸收能力界定为影响一个地区获取、吸收外来新技术、新知识并运用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诸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考虑各因素之间存在的协同性,本书将广义的吸收能力分成了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各地区获取学习及模仿先进技术的机会;二是各地区自身学习及模仿先进技术的能力;三是各地区运用先进技术的经济社会环境。本书主要从承接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以及承接地与转移地企业间技术差距四个方面来衡量承接地的吸收能力。

五 门槛效应

门槛效应早期主要研究的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通常遭遇一个瓶颈期,在这个时期只有当国内的人力资本水平、物质资本水平等达到了一定的临界值之后,该国才能突破瓶颈期来享受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实际上,在国际技术溢出理论中,经济增长门槛效应的概念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如伯仁茨特恩等(Borensztein, 1998)从东道国人力资本角度出发,运用了69个发展中国家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他们的研究发现FDI技术溢出也存在“门槛效应”,即只有东道国人力资本存量水平跨越了某个门槛后,FDI才会对东道国技术进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与国际技术溢出理论文献类似,本书将“门槛效应”界定为区域产业转移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的门槛效应,即区域产业转移的技术溢出效应需要一个产业承接地吸收能力跨越某个门槛值后才能变得显著。实际上,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可能不仅区域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显著与否会存在临界值,区域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的大与小也可能存在吸收能力的临界值,因此本书将门槛效应的概念推广为区域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差异性的临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