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技术创新理论

一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理论

从技术创新模式上看,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别。吴晓波(1995)将前者的创新路径描述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销售”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具有典型的原始创新的特征。有别于发达国家的创新过程,发展中国家更注重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其创新路径可以归结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也是我国大多数企业所采取的主要创新方式,其核心理论主要包括模仿创新理论、二次创新理论和“蛙跳”模型。

模仿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韩国的金(Kim, 1989)和阿姆斯登特(Amsdent, 1989)。金(1980, 1996)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发展大多缺失发达国家的第一个环节——基础研究,在应用研究环节多数国家也比较薄弱,很多技术都是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完成的,技术的演化过程没有什么明显的创造性。如果这些国家希望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步伐,必须实行模仿创新战略,紧随技术先行者的足迹,通过购买设备、技术、并购企业、股权投资、技术许可、特许经营等方式引进技术,利用反求破译等手段吸收和掌握技术先行者的核心技术秘密,在此基础上率先进行应用开发上的改进和创新。同时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缩小技术差距、实现追赶的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获得—消化吸收—改进”模式,指发展中国家在成熟技术的传播过程中,从模仿产品开始,反求产品设计、生产过程等的创新。第二种模式是在第一种模式的基础上的改进版,指出发展中国家应该在技术的成长阶段切入,最好是在发达国家产品和生产工艺尚未成型时,抢先进入市场应用。第三种模式强调选择部分技术领域,加大教育和科技的投资,再加上政府政策的引导来实现发展中国家部分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的升级。

吴晓波(1995, 2002)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引进技术的后发优势,必须进行二次创新。技术的首次创新路径常常是不确定的,很容易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二次创新则不同,它是在首次创新基础上的再创新,其研究的技术范式和技术轨迹主要被首次创新所主导。

“蛙跳模型”是伯利兹(Brezis)、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齐东(D. Tsiddon)于1993年在总结发展中国家成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基于后发优势的技术发展模型,又称“蛙跳模式”。该模型研究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发生技术领导权的转移,它解释了落后国家超常规的发展和赶超先进国家的现象。“蛙跳模式”认为国家兴衰的原因是:由于技术变迁的特点,发展中国家具有后发优势,先进国家的技术水平可能会因为技术惯性而被锁定在某一范围内小幅度地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后进国家就可能超过原来的先进国家,这就是“蛙跳”过程。因为巨大的技术突破会从根本上改变原有技术的性质,而这种技术突破往往发生在后进国家。企业追求短期利益会导致国家技术发展的“短视效应”,长期来看是不利的。因此,国家鼓励技术进步的产业政策是极为重要的。

二 熊彼特创新理论

人们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奠定了熊彼特在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也成为他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

熊彼特指出创新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某种产品的一种新的品质。(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有关的制造部门在实践中尚未知悉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销售市场,也就是相关国家的相关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这个市场以前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4)获得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同样不论这种供应来源是否业已存在,而过去没有注意到或者认为无法进入,还是需要创造出来。(5)实现一种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学术界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使创新的经济学研究日益精致和专门化,仅创新模型就先后出现了许多种,其代表性的模型有:技术推动模型、需求拉动模型、相互作用模型、整合模型、系统整合网络模型等,构建起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创新双螺旋等理论体系,形成关于创新理论的经济学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