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主动出击,赢得机遇(1)

要把握转瞬即逝的机会,就要学会说服他人,向别人推销自己,展示自己的观点。

——李开复

不迷恋安稳的工作

现代社会需要积极向上、勇于参与、勇于接受挑战的人。

——李开复

很多人都想成功,但实际选择的时候却又总是求稳,这是矛盾的。稳定的工作可以给人带来更多的安全感,但同时,这种缺少变化的环境也容易消磨一个人的斗志,让人变得平庸。更严重的是,日复一日地做同一件事情,是很容易让人产生厌烦感的,这种对工作的厌烦感往往会延伸到生活当中,从而让人丧失对成功的渴望,这是极其可怕的。

李开复觉得,一个人想要成功,想要实现自我,就要有一股冲劲,要懂得积极主动地去争取,要对稳定的现状保持警惕,有一种警觉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保有激情,去做更多、更大、更能实现自己价值的事情。

李开复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博士毕业之后,李开复选择了留校任教,做了一名副教授,根据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制度,李开复在副教授的位置上干几年之后,就可能得到终身教授的位置。这是一份稳定的工作,也符合李开复的初始设想,不过渐渐地,他开始感觉到迷茫了。

按李开复的设想,教职应该就是以研究为主的,整天跟各种数据打交道,但他却受到很多“非学术”问题的困扰,要拉经费,要参加各种与学术无关的讨论会议等。更重要的是,他感觉不到变化,仿佛每天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日子过得非常平淡,这份平淡给他的生活提供了保障,但同时也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焦虑。

有一天,李开复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没有讲明身份就直接跟他说:“开复,我知道你。现在苹果公司的两个副总裁看上你了,他们觉得你应该跑出来做真正的产品,而不是研究数据,想要你来谈一谈。怎么样?有兴趣吗?”

放下电话后,李开复心里很激动,他隐约感觉到,应该考虑“冲出围城”了。

1990年的一天,李开复来到了位于加州硅谷的苹果公司总部,接见他的是苹果的两位赫赫有名的副总裁。其中,戴夫跟李开复谈了很多,最后还邀请李开复去他家做客。在交谈的过程中,戴夫跟李开复说了找他来的原因。苹果当时正在做MacⅢ,想要把语音识别这一块分离出来,而李开复正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想要他加盟苹果。

戴夫给李开复描绘的前景是美好的,也是广阔的,但李开复心里明白,这美好的前景也是充满了挑战的,如果成功,一切皆好,万一失败,自己将失去很多。最重要的是,他出来后,就再也不可能回去了。不过,最后李开复还是决定加盟苹果,因为戴夫的一句话“击中”了他。戴夫在谈话的最后说:“你是想一辈子写一堆像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还是想要来真正地改变世界呢?”

对李开复来说,这句话是足够震撼的,促使他离开安稳的环境,去迎接新的挑战。事实证明,李开复的选择是对的。

李开复是成功的,他的成功离不开其一次次的正确抉择,在每次面临重大的选择问题时,李开复都给出了正确答案。这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来自内心,更来自他主动积极的性格。如果没有勇敢的、积极的进取精神,没有迎接挑战的勇气,那么,李开复现在可能会是一个大学教授,整天过着懒散的日子,没有机会体验波澜壮阔的人生,更没法拥有一次次的成功经历。

李开复是年轻人的导师,是年轻人要学习的对象,但其值得学习的地方不是他的做法,更不是他的经历,而是他的精神,在李开复身上,勇敢迎接挑战的精神,才是最可贵的,最值得学习的。想要成为李开复那样的人,就要具备他那样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自己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也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

一个成功的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肯定会选自己未曾经历过的那一个,这是一种勇敢,更是一种智慧。只有勇于探索未知,不迷恋安稳的工作,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机会,成就更大的事业。

抬起头来努力,发现机会

机遇来临时,要积极把握;尚未看到机遇时,要时刻准备,保持警觉。

——李开复

大多数年轻人都在为成功而不断努力着,但往往收效甚微。处于这个阶段的人们,常常会表露出一种颓废,认为自己命不好,满腔抱负无处施展。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应该的。我们要意识到,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成功必须要努力、付出,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努力、付出都能换来成功,如果努力的方向错了,那么不但没法成功,反而可能导致失败。

在这方面,李开复有很多的经验,他认为,想要成功,努力和付出是必不可少的,但还要懂得如何努力,如何付出,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什么样的付出才是有价值的,什么时候的努力效果是最好的。李开复的观点是努力付出的时候不应该是埋头付出,而是要抬头付出。

李开复所说的抬头付出是指不要闷着头只知道干活,还要了解周围的情势,保持一定的警觉度,要在努力的同时发现机会,并把握机会,只有这样,成功的概率才会更大。而关于这点,他的一段经历很能说明问题。

1977年,李开复参加了一个“高中学生创业尝试”的课程。课程的内容是学生们在商业志愿者的指导下创建自己的公司,学习和体验商业运行方式。这一年,李开复被选为负责销售的副总裁。他们选取的项目是钢材加工,将钢材做成一个个用来扣餐布的圆环。大多数学生负责生产,而李开复则主要说服家长们来买产品。

在整个过程中,李开复很努力,但效果并不是很好,虽有盈利,但不高。不过聪明的李开复从中悟到了一个道理,产品必须是有市场销路的,真正的好产品不应该是你求着人家买,而是别人恳请你卖给他。

1978年的时候,有了更多想法的李开复决定再参加一次“高中学生创业尝试”,他主动竞选总裁,给同学们讲了自己之前的发现,最后成功当选。这一次他总裁当得很成功,也让他学到了更多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了,很多事情是要自己勇敢争取的。而且,他也练就了一双慧眼,平时总是盯着各种商机,琢磨如何做生意。

就在同年,李开复所在学校决定,缩短午饭时间,规定下来之后,同学们非常气愤,发牢骚,向校方反映情况,但校方根本不听。很多同学都积压了一肚子的怒气,可是校园内没有媒体,学生们找不到发泄的渠道。李开复也跟同学们一样,对这件事表示愤慨,但他不像别人那样,只知道憋在心里,而是想出了办法,并将之做成了生意。

李开复联合了平时跟自己非常要好的同伴,定制了一批T恤,背上印着“延长午饭时间”等标语。T恤印出来之后,他们就开始分头销售,且业绩不俗。虽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总的来说,李开复的这一次创业还是非常成功的。他通过这一次行动,实现了由别人赞助支持到完全自主创业的转变,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而这一切,当然都是由于他的警觉,他能够注意到机会的到来。

李开复之所以能够成功,原因就是他身上有很多人没有的品质,警觉就是其中之一,正是因为有这份警觉,他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够抓住机会,从而做成别人做不成的事情。这是年轻人应该学习的地方,学习他不仅努力,还能够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在努力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审视周围,发现机会,并把握住机会。

成功是需要努力的,但更需要抬起头来努力,在付出的同时,更要保持警觉,只有这样我们的付出才有意义,才能够换来应有的回报。这是李开复的成功经验之一,可以帮助想成功的人少走弯路,是年轻人必须学习、掌握的。

有些机会是“自找”的

当机遇尚未出现时,除了时刻准备之外,也可以主动为自己创造机遇。

——李开复

人人都渴望成功,但真正的成功者永远都是少数,究其原因,是大多数人都不能有效把握机会,能够自己创造机会的人就更少了。不过,正是因为这样的人少,所以一旦能够把握和创造机会,就比其他人拥有了更多的竞争力,离成功也会更近。通常来讲,想要创造机会,是有条件的,第一,要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只有向上的心态才能让人有成功的渴望;第二,要有刻苦的精神,只有不懈努力,累积实力,才有资本;第三就是保持警觉,不断寻找,学会主动出击。以上三点,是李开复的经验,是其亲身经历所得。

李开复在一生中,经历过很多次选择,遇到过很多次机会,他也曾自己创造过机遇。在整个过程中,李开复很少失误,原因就是其懂得如何赢得机会、把握机会,更懂得如何创造机会。其中,关于创造机会,还有一个小故事。

根据微软公司的规定,每个部门隔一段时间都要向比尔·盖茨汇报工作成果,一般来讲,一个部门一年有四次这样的机会。在微软,人们非常重视这个机会,如果自己的工作成果足够好,不仅能够得到比尔·盖茨的鼓励,还能从公司获得更多的支持,对后续工作的展开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李开复在微软工作期间,曾负责组建微软中国研究院,在研究院刚刚成立那一年,李开复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在手里的几个研究项目都没有出结果的时候,就向比尔·盖茨申请了两个汇报成果的机会,时间定在半年后。李开复这么做,是想宣传微软中国研究院,因为那时它刚成立不久,别说外界,就是微软公司内部也有好多人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机构的存在。李开复就是想用这样的办法,引起大家对微软中国研究院的重视。

李开复这么做虽然有些冒险,但也不是全无道理。根据李开复的推测,他手中的四个项目在六个月之后,应该都能出成果,但各自的成功概率只有60%。如果等成果完全出来之后再申请,时间就会拖得很长,对他们来说,选择正确的汇报时间是更重要的。于是,他用了两个措辞比较含混的报告,预定了位置,这种不是很明确的报告,可以给他更大的回旋空间,到时候哪个项目出成果就用哪个做汇报。如果提交的是详细的申请材料,到时候该项目没有出成果,就会非常被动,这是李开复的策略。

六个月很快过去,李开复他们进展得很顺利,果然如他原来预料的那样,他们有两个项目已经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果。于是,李开复充实了报告材料,改了题目,带领自己的团队飞回总部汇报了。

李开复等人的汇报很成功,汇报完的第二天,比尔·盖茨在众人面前说了一句著名的话:“我敢打赌,你们都不知道,在我们微软的中国研究院,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多媒体研究专家。”比尔·盖茨的这句话,让李开复领导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声誉鹊起,成了公司内的明星部门。

李开复成功了,其成功的关键就是没有选择按部就班地等待,而是采取了主动出击的办法,为自己赢得了机遇。试想,如果李开复像其他人一样,等着结果出来后才申请,那么很可能就会错过向比尔·盖茨汇报的机会。因为还有很多部门在排着队等着呢!而且,即使他们成果出来后,预约了汇报的机会,也肯定要拖上几个月甚至半年、一年才能去汇报。对于一个新成立的部门来说,等待如此长的时间是很不划算的。

从李开复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主动出击、努力创造的重要性。我们要明白,只要你足够努力,有充分的准备,那么机会总是会来的。但是,机会不一定会在最佳的时机来。想要在最佳时机得到最佳机会,靠的不是等,而是争取,是创造。只有用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来的机会,才会给你带来更大的成功,这是李开复的成功经验,也是无数其他成功者的经验,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要牢记,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更青睐有创造能力的人,只有抛弃等待的想法,努力创造机会,才能得到更多。

总有机会适合你

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的事业,没有什么东西像积极主动的态度一样更能体现你自己的独立人格。

——李开复

想成就人生,只能靠自己闯,等是等不来的。成功也一样,必须要主动出击,靠自己争取才行,要明白,机会不会无缘无故降临在你的头上,只有积极寻找才能发现更多的机会。李开复是一个积极的人,一个懂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成功的人,他从来不会选择等待时机,都是主动出击,赢得机遇。在李开复的人生中,积极主动,寻找机遇的事例很多,但要说最经典的,肯定是他在考大学时的经历。

中学结束后,李开复跟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开始考虑报考大学的事情了。李开复小时候一直有一个梦想,做一个哈佛人。李开复之所以对哈佛痴迷不仅是因为这所学校的光环,还因为他从小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做一个法律人,而哈佛的法学专业是全美国最好的。

按照惯例,哈佛每年都会在李开复所在的学校录取一两个人,李开复是学校里的尖子生,他坚信,这一年哈佛录取的肯定是他。可考试分数出来之后,李开复傻眼了,他的数学成绩非常好,考了满分800分,但英语极不理想,只有550分,与哈佛的录取线还有很大一段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