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主动出击,赢得机遇(3)

一般来讲,求职者在面试的过程中往往都是非常被动的,等待着面试官的提问,然后揣摩其心思,回答问题。但张黔选择了一种不同的方式,在整个面试的过程中,一直在进攻,她会经常提醒李开复,从而引导整个话题的走向,将谈话引入到自己擅长的领域。这是非常聪明的一种做法,也是非常有效的。面试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而面试官和应聘者又彼此不了解。所以,很多时候,光靠面试官的提问,未必能够发现应聘者的真正优势所在。这时候,主动一点,将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效果就非常好了。

更重要的是,张黔不仅引导了谈话的话题,在结尾时也表现得很好。她最后的提问不仅是要明确李开复的态度,更是在寻找两个人沟通的盲点。最后,她这种主动出击的方式果然起到了效果,李开复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张黔做了得当的回应。这样,两个人都非常满意,李开复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员工,张黔获得了自己梦想中的工作。

在很多人眼里,面试就是回答别人的问题,特别是应聘这种大公司里很多人都在竞争的职位,求职者往往都是被动的一方。但张黔给这个过程赋予了不一样的含义,她让面试过程变成了两个人对等的沟通。这个改变看似很小,但作用非常明显,因为它极大地提高了沟通的效率,可以让彼此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对方获得最多的了解。这是张黔成功的原因,也是年轻人应该学的地方。

我们要明白,从某种意义上讲,成功就是一个不断进攻的过程,通过自己的进攻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全部,自然就是一个成功者了。所以,主动出击,懂得进攻是一个想要成功的人的必备品质。只有这样,你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才会有更大的空间任你作为。要明白,机会不是等来的,是通过进攻赢来的,进攻者永远都有机会。

做一个机会创造者

每一个年轻人都要拥有一颗积极、主动的心,要善于规划和管理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最为重要的抉择。

——李开复

一个人能成就的事业大小,跟他的态度是正相关的,面对同一件事情的时候,态度正确的人往往能做得更好,态度不正确的人则多半会一事无成。一般来讲,积极的人往往更具主动性,他们知道进取,懂得主动出击,而消极的人则往往会懈慢怠工,不努力,只知道等。前者对机会的把握能力更强,有时候甚至可以创造机会,而后者则恰好相反,所以成功人士多出于前者。

李开复是一个成功的人,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对于能决定成功与否的态度问题,自然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等待是最不可取的,机会不会主动上门,就算是主动上门,如果你没有准备也肯定抓不住。想要成功就得主动出击,抛弃消极的思维,做一个机会创造者,而不是机会等待者。关于这点,李开复曾经讲过的一个故事,很有说服力。

郭蓓菁是微软公司最资深的华人经理之一,她18岁的时候,从中国到了美国,到那里6个月后,参加了SAT考试。郭蓓菁数学非常好,满分800分的考试她拿到了780分,但英语成绩就有些差了,才得了280分,不过虽然成绩不理想,她还是非常自信地申请了加州大学的电机工程系。结果,她没被录取。

面对这一结果,郭蓓菁没有消极懈怠,而是采取了主动出击的方式。她认为,校方应该是看她的英语成绩太低,没细看申请表就直接拒绝了她,她不愿意接受这个结果,更重要的是她相信自己可以做一个成功的工程师。于是,她给加州大学的校长写了一封信,说明了自己在理工科方面的优势,以及英语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来美国时间太短,在信中,郭蓓菁特别强调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刻苦精神。

校长看到这封信之后,约郭蓓菁面谈了一次,结果对郭蓓菁非常满意,就这样,她被录取了。

郭蓓菁的行为很好地诠释了李开复的理念,那就是不能消极地等机会,而应该主动创造机会。我们要明白,机会更青睐有准备的人,也更愿意落到主动出击的人头上。如果一味等待,那肯定会与机会擦肩而过。我们要做的就是,没有机会的时候创造机会,处于低谷的时候充实自己,培养把握机会的能力。总之,拥有主动精神,才能离成功更近。

关于如何培养把握机会的能力,李开复也举过例子,他讲的朱清时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朱清时,中科院院士,曾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毕业的时候,被分配到了青海,成了一名普通的铸造工人。

在当时,很多跟朱清时一起来的同学都接受现实,他们觉得自己这辈子就窝在这里了,不会再出去了。于是,很多人开始迷恋上了打牌、喝酒,整天无所事事,不求上进。而朱清时没有,他依然坚持着学习,每天抱着以前的课本用功苦读。

六年后,中科院决定在青海做一个重要的科技项目,这时候,对当地熟悉,又自学了知识的朱清时一下子脱颖而出,开始了事业上的辉煌。

人的际遇都是差不多的,我们大都遇到过郭蓓菁、朱清时遇到过的那种状况,但在解决方法上,人和人就千差万别了。郭蓓菁和朱清时是成功的,他们的成功在于从来都不放弃希望,懂得努力,知道主动出击。而不是像身边的其他人一样,听到没被学校录取,就觉得自己彻底没希望了,或是被分到了不满意的地方,就开始混日子,不思进取了。不思进取的思维是有害的,它不仅会消磨我们的斗志,更会剥夺一个人把握机遇的能力。

由上,我们要明白,命运并不是不可逆的,大多数时候命运都是把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一些人之所以觉得无法掌控命运,不过是他们放弃了手中的权力罢了。当把选择权交给别人的时候,自然就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想要成功,就要懂得主动出击,抛弃消极思维,只有这样,才有成功的机会,才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是李开复总结出的人生经验,是他的财富,也是年轻人应该掌握的基本理念。

积极进取是成功的催化剂

只有积极进取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赢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机会。

——李开复

李开复说:“在人生的旅途中,你是你自己唯一的船长,千万不要让别人驾驶你的生命之舟。”意在告诉年轻人,生命是必须要自己把握的,要有积极进取的主动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才能获得自己梦想中的成功。如果没有这份积极进取的精神,凡事都是等着别人去安排,那么,永远也活不出自己,更别提成功了。

李开复是一个成功的人,他一直都是靠自己积极进取的精神,追逐着自己想要的东西,正是这一点让他获得了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而在他的身边,也充满了这样的人。

宋罗兰原本是微软公司技术支持中心的一个经理,过着有保障,但较为平淡的生活。有一年,李开复接到了一个任务,要启动一项把微软总部项目外包给中国合作伙伴的工作。就在李开复考虑该如何把这项极为重要,但又缺乏相关经验的项目做好的时候,他收到了一封来信,信就是宋罗兰寄给他的。

在信中,宋罗兰说,她虽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但她在微软公司的很多部门都待过,且学习能力很强,她愿意用自己的努力,帮助李开复完成这个项目。她还说,自己写这封信的目的不是要申请工作,她可以不要酬劳,而只是想为中国做点事情……李开复看过信之后,不禁对写信者产生了兴趣,他找来了宋罗兰,跟她进行了一番交谈,最后,李开复决定起用这个没有经验的人。促使李开复做这个决定的,是宋罗兰身上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李开复认为,宋罗兰有很强的主动性,她愿意接受新事物,并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好一件其本不熟悉的事情。这一点是很可贵的。

事实证明,李开复的选择没有错,宋罗兰在之后的表现非常好,她把工作做得非常漂亮,为这个项目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开局。有了这个开局的支撑,项目后期的工作也顺利了很多,三年中,微软外包给中国的业务量增加了三倍。

后来,微软决定专门为这个项目成立一个部门,宋罗兰接到消息后,毫无怨言地将整个工作交出,又回到了原来的岗位。表面上看,宋罗兰的一番努力好像没有得到回报,但其实不然,她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极强的学习能力,还有敬业的品质,给李开复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赢得了李开复的信任和认可。正是基于这点,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院长让李开复给自己推荐人才的时候,李开复毫不犹豫地说出了宋罗兰的名字。

如今,宋罗兰已经是微软亚洲研究院高校合作部的总监,她有如今的成就与李开复的推荐分不开,但如果没有她自己之前的积极进取和付出,李开复也不会了解她的能力,也就谈不上推荐了。我们要看到,从深层来讲,宋罗兰的成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达到的。

积极进取是一种态度,但有时候也是一种能力,宋罗兰正是凭着这种积极的精神,才有了后来的成就。从宋罗兰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时候,积极进取就是成功的催化剂。这份催化剂,可以让我们的成功来得更快些、更猛些,甚至更大些。

李开复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他懂得进取,同时,他也是一个喜欢有进取精神的人,所以他才会推荐宋罗兰。其实,大多数的成功人士都跟李开复有着同样的看法,他们也都是积极的人,也都喜欢积极的人。作为一个年轻人,要做的就是培养自己的进取精神,争取得到这些成功人士的欣赏,从而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让进取成为自己成功路上的催化剂,帮助自己少走弯路,你的人生就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