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培养目标概述
1.1.1 培养目标的概念
目标泛指“到达的境地和标准”。培养目标是依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提出的具体培养要求。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分为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等层次,其中研究生教育又分为博士和硕士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例如,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对硕士研究生的要求是掌握本专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而博士研究生则要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上述培养目标还是基于精英教育的理念提出的,对受教育者在学术水平和专业知识方面的要求比较高。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获得必要的工程师训练的高级工程科技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去工业、工程第一线,从事设计、制造、施工、营销、运行、研究和管理等工作,有的也可以去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这个培养目标的特点是突出了“工”,强调为工业、工程第一线培养人才,学生要获得必要的工程训练,这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核心。工程人才培养就是未来工程师的培养,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工科院系、高校都把自己看做“工程师的摇篮”。既然是工程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工科基础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较高的工程素养和相当的人文素养,同时创新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综上所述,可总结如下:
(1)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指的是“通过学校的教育活动,学生在毕业时应该具有的知识和能力(含技能)水平、思想和行为特征、体魄和心理状态”。
(2)培养目标的依据是教育目的,也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培养目标则指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的总设想。确定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回答学校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根本问题。
(3)培养目标既反映了学校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体现了学校同学生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即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需求)。
(4)培养目标是学校价值的体现:它既有反映社会需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价值;也有反映学生需要的谋生求职和个性发展价值;还有反映学校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价值。
目前,我国部分高等工科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大幅度减少,对学生的工程训练被严重削弱。除了办学条件方面的原因,主要问题出在认识上,有些学校单纯强调加强基础、拓宽专业,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高等学校是具体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各高校由于在办学条件、师资结构和水平、服务面向、生源等方面存在差异,决定了它们的培养目标也各不相同。
1.1.2 培养目标的作用
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专业培养目标又被看做培养规格。高等学校培养人才不仅划分层次和科类(如工学博士、文学硕士、理学学士),每一层次的人才又分为不同类型(如学术型、应用型),每一科类的人才再细分为不同专业。因此,需要将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形成每一个专业更加具体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规范。虽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学科专业目录的同时,就规定了各学科专业的培养规格,但仍是非常原则的规定。所以,各学校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各层次和各学科专业明确、具体的培养规格。学校教育目标的各层面均由多个要素构成。我国学者在传统上把教育目标分为德育、智育和体育三个方面,称为“三要素说”。后来又有文献分别增加了美育和劳动教育,形成“四要素说”和“五要素说”。简单分析即可发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概念都比较宽泛,而且相互间还有不少交叉、重复,它们更适于描述较高层面的教育目标。实际上,“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最早就是毛泽东同志作为教育方针,即国家总的教育目的提出来的。近年来,有的学者提出,培养目标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知识、技能和素质三方面。这些教育目标的构成要素比较具体,并有较好的操作性,适合用来描述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专业的培养目标规定毕业生在知识、技能、个人品质等方面应达到的水平,它是制定专业教育计划、设置课程、安排各种教学环节的基本依据,也是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所以,制定科学、规范的培养目标,对于办好专业非常关键。
(1)培养目标反映向社会输出人才产品的质量,因而培养目标是学校与社会发生关系的连接点,也是社会现实对学校教育制约作用的集中体现。
(2)培养目标是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都是为了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而组织的(出发点);培养目标决定着学校所有教育活动的广度、深度和最终评价教育质量的依据(归宿)。
(3)培养目标是学生在校全部学习活动的动力和期望;如果能在学生入学之初就使他们了解学校对他们的培养目标,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国社会正在高速发展中,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要十分迫切,且这种需求的数量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具体,这就需要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更具有针对性。工程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大学工程教育只是它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意味着大学工程教育不可能“闭门造车”,它关注自己的“接口”,必须与它所培养人才的“用户”一起来做接口设计,包括对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的共同制定。因此,高等院校制定准确的培养目标十分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