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四个意识” 决胜全面小康在线阅读
会员

强化“四个意识” 决胜全面小康

政治党政读物9.7万字

更新时间:2019-03-25 11:16:16 最新章节:第5章 维护团结统一 增强看齐意识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四个意识”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实践价值,构成了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是我们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是推进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强劲动力。本书以新华社播发的系列稿件为基础,集中阐释了“四个意识”的内涵、关系和实践要求,权威客观,通俗易懂,是广大党员干部的重要参考读物。
品牌:新华
上架时间:2016-09-01 00:00:00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新华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强化“四个意识”决胜全面小康》编写组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了“走社区看党建——喜迎党的二十大”专项活动。本书高度提炼了此项活动的精华内容,结合调研结果,对城市社区党组织功能发挥、城市社区党建联建机制构建、
    刘海泉 秦淑娟主编政治25.8万字
  • 会员
    本专著的主要内容是对马克思《资本论》所涉及的全部重要理论进行探讨,包括分工理论、劳动价值理论、货币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生产价格理论、垄断价格理论、商业资本理论、工资理论、利息理论、地租理论、经济周期理论、资本主义历史命运。本专著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每个经济理论都按照下述逻辑次序展开研究:第一,简要概括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内容。第二,在必要的情
    李翀政治60.4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免费
    《习仲勋与群众路线》所展现的不是工笔画式的习仲勋,也不是文献资料中的习仲勋,更不是影视作品中的习仲勋,而是通过对话形式,记录习仲勋革命生涯点滴侧面的形象,将习老工作生活中的鲜活细节,带头践行群众路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呈现给读者,实事求是,真人真事,实话实说,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当前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中重要的学习参考资料。
    《习仲勋与群众路线》编写组党政读物26.7万字
  • 会员
    《陕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54—1982)》是由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组织编写的“中共陕西党史资料与专题研究丛书”之一,由综述、回忆与访谈、历史文献、报刊资料、大事记等几部分组成。通过搜集陕西省内普普通通的知识青年(不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上山下乡运动中相关的事迹、历史文献、报刊资料、回忆文章、文艺作品及图片等资料,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记述了陕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发展历程。热情讴歌了这些普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党政读物28.4万字
  • 会员
    本书梳理了我国基层卫生发展脉络,回顾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图书以时间为序分为三章:“筚路蓝缕枯木逢春”“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再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极度匮乏到逐步健全、医疗卫生人员从少到多、服务能力从弱到强的发展变化,展现了广大基层卫生工作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的不平凡工作业绩,弘扬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和不畏困难、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健康司 健康报社有限公司组织编写党政读物26.4万字
  • 会员
    政府形象的构建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迎来新机遇、面临新挑战。《移动互联时代的政府形象传播》结合新变化,探讨了政府形象传播的体系、路径、策略,既从“政府行为”维度对信息公开、舆论引导和网络问政这三项政府形象传播的重点工作加以剖析,又从“传播媒介”维度论述了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和政务App三类移动政务新媒体对于政府形象传播的价值。本书观点新颖、数据详实、案例丰富,为学界和业界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
    黄河党政读物18.2万字
  • 会员
    本书聚焦新世纪以来城市基层党建区域化的实践“浪潮”,借鉴政治学、社会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将区域化党建视为执政党领导国家-社会的方略转变和回应型政党建设的战略行动,并把区域化党建问题放在执政环境转换背景下加以考察,搭建“环境-主体-过程”分析框架,从政党整合视角总结单位制党建的生成逻辑、基本特征和绩效限度,分析区域化党建的缘起背景、发展历程和经验模式,揭示区域化党建的理论内涵、结构功能和发展
    卢爱国党政读物25万字
  • 会员
    中国与德国的文化对视、对话与交往,可能是异质文化相互吸引、相互排斥和相互影响的一个范例。本书中,来自不同学科和研究领域(包括哲学、文学、语言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化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汉学、日耳曼学、媒体研究、文化政策和教育政策研究、对外文化政策研究等领域)的中德两国学者及文化交往的实践者尝试从知识和行动的双重层面审视和反思如何接近中国和德国。这是国内外聚焦“中国能力”和“德国能力”的第一部
    胡春春 俞宙明党政读物17.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