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服饰史话在线阅读
会员

服装:服饰史话

赵翰生 邢声远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历史专业史24.2万字

更新时间:2019-02-18 15:27:27 最新章节:参考文献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装服饰发展历史及现状,编写时注重史料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就每个品种而言,内容包括它的出现时间、发展与演变过程、品种与特点、如何穿戴或使用等。可供服装服饰研究者、设计师、大专院校师生、营销及消费者参考。
上架时间:2018-05-01 00:00:00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赵翰生 邢声远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技术与文明》中汇集了开创性方法和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也因为它阐述了一个在今天仍极具前瞻性的新颖理论:人将外部世界内化,将内心世界外化——我们在物质活动中最伟大的成功,经常是深切的精神需求与最大的理性及非理性激情的投射。因此,弄懂技术不仅是为我们的文明重新定向的第一步,还是懂得社会,进而懂得我们自己的一种手段。芒福德在审视早期现代社会的困境时表现出惊人的乐观态度。他指出导致经济、社会和环境崩坏的问
    (美)刘易斯·芒福德历史30万字
  • 会员
    《中国艺术史(第二卷)》(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至两宋)本卷展现公元三世纪至十三世纪,中国艺术在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领域的发展历程,同时关注不同时代的社会变迁,探究艺术作品背后的社会思想及人文价值。在这千年之间,中华民族历经多种文化的交融,不断焕发新活力:自魏晋时代既有外来佛教艺术与本土文明的融合发展,也有本土宗教——道教的形成及其与书法的共生共舞;隋唐时代人物画逐渐走向成熟,唐中期又有山水
    陈滞冬历史36.3万字
  • 会员
    本书介绍了西方文学历史上各国家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语言流畅,有很强的可读性。
    文聘元历史17.9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
    本书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全书共14万字、300余幅珍贵图像史料和照片,采用了以时间演变为主轴,分类阐述和系统探讨的研究方法。第一二章探讨了古代社会环境设计与营造的发展与特征。第三章到第五章对三大都市空间、住宅空间和园林环境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造园的空间与意匠特征。第七章探讨了城市、公园路、校园、街区四个不同尺度和类型的设计经验。第八章对日本环境设计史进行了概括与总结。
    许浩专业史5.8万字
  • 会员
    本书是洛夫乔伊的代表作之一,是作者所倡导的观念史理论运用于具体的观念史研究的代表性论文的汇编。在书中,作者进一步探讨了浪漫主义、进化主义、自然主义以及尚古主义等观念。这部文集涉及思想史、哲学史、文学、历史乃至造园艺术等诸多领域,论题广泛,征引繁复,充分体现了作者以尖锐的批判精神,在多元世界探索“可理解性的”学术特色。
    (美)洛夫乔伊专业史24.3万字
  • 会员
    本书是董黎明教授为庆祝北京大学地理学科建立65周年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建院10周年而作。董黎明教授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并留校任教,对北京大学经济地理学科建设具有巨大贡献,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北京大学经济地理专业建立于1955年,始终秉持“教学科研并重,理论服务实践”的宗旨,60年来不断发展壮大,探索出一条跨学科交叉发展的教学科研之路,建成了一个独具特色、高度综合的北大
    董黎明专业史9.7万字
  • 会员
    四川国学院于1912年由四川军政府创立,为全省国学机关,宗旨为“提倡国学,发扬国粹”,聘请吴之英任院正,刘师培、谢无量为院副,院员有楼黎然、曾学传、廖平、曾瀛、李尧勋、杨赞襄、等宿儒名士。1927年并入四川大学。在15年间,始终以“国学”相号召,是当时国内国学教学研究的重镇。20世纪初国学运动兴起后,以“国学”命名的大型学术机构,四川国学院是第一所;以政府之力兴办国学院,在全国也是首创,在整个百年
    魏红翎专业史20.2万字
  • 会员
    陶渊明的诗文直到宋朝才被重视:很少有人知道,被视为“田园诗”开山鼻祖的陶渊明,在唐代以前其实并不受重视。直到中国封建王朝官僚制度在北宋逐步强化,文人越来越向往田园生活,陶渊明的作品才开始备受推崇。可以说,陶渊明接受史,就是中国文人思想的流变史。唐代除了唐诗,还有戏剧的源头——“变文”:比起唐诗,“变文”是一种经常被忽视的的唐代文学样式。它源于佛教,内容多为佛经故事和民间传说,形式以唱念结合为主,深
    (德)施寒微专业史46.1万字
  • 会员
    本书是“中国船舶研发史”系列丛书之一。挖泥船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书反映了70多年来我国船舶战线的广大工人和科技人员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梳理了挖泥船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中攻克研制关键技术。挖泥船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疏浚装备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本书可供相关领域的工人、干部和科技人员参考。
    于再红等编著专业史13.6万字